编辑导语:从碰撞争议到销量危机,再到技术质疑,理想汽车面临的是一场立体化困局。
8月3日深夜,理想汽车与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中国汽研)几乎同时发布声明,回应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理想i8对撞乘龙卡车”测试争议。
事情的起因是,7月29日理想i8发布会上的一段由中汽研主持的i8与卡车对撞测试的视频,i8自身结构完好而卡车四轮弹起、车头倾倒,引起了网络争议。随后相关卡车品牌方东风柳汽乘龙在多个渠道表达了不满和对撞击测试的质疑,称其严重侵权,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舆论事件发酵4天后,事件中的理想汽车和测试方中国汽研终于“坐不住了”。作为事件中的“当事人”,理想、乘龙卡车以及中国汽研在这几天里都经历着来自消费者的不同质疑,三方对此各执一词,事实真相难辨。
但如无意外的话,这次舆论事件或将让本就处于困境中的理想汽车,处境变得愈发艰难。
营销翻车,暴露“不足”
在发布会上公布对撞视频的理想汽车,或许起初只想通过极端工况下的安全表现来彰显产品实力。但随着网友通过未打码的方向盘识别出卡车品牌为东风柳汽旗下的“乘龙卡车”后,舆论风向急转直下。大量质疑乘龙卡车质量的评论涌入社交平台,甚至有网友直言“本来想买,看了理想汽车宣传,放弃了”。卡车司机老张在手机上刷到测试视频时直摇头:“我开三十年卡车没见过这么撞的。”
面对网友的质疑,理想汽车最初也选择了“硬刚”,7月31日,理想汽车第一次产品线负责人汤靖发微博称:“相信权威机构的专业,要不来复测一把?”并@了理想另一位产品线负责人张骁,张骁转发说:“可以啊,直播都行”。
将舆论这把火推的更高、更旺。
面对汹涌舆情,乘龙卡车方面反应强烈。7月31日,其官方抖音账号回应称“法务部门正在处理中”,并暗示“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随后几日,乘龙卡车连续发布《乘龙卡友说|用户刘师傅:乘龙龙骨结构,关键时刻能救命》《活着,才有资格谈理想》《龙的脊梁,无惧挑战》等多条推文,被视为对舆论的隐形反击。
舆论拉锯战持续升级,使理想汽车与中国汽研不得不在8月3日深夜同时发布声明“灭火”。理想汽车强调测试“并非针对其他任何品牌进行产品质量评价”,所用乘龙卡车仅作为“移动式壁障物”,对乘龙品牌被卷入舆情表示“无心之举”。中国汽研则声明该测试项目“非标准车对车碰撞试验,不涉及其他品牌车辆的安全性能评价”。
然而,这些“澄清”并未完全平息争议,反而因测试条件合理性、卡车状态真实性等问题引发了更广泛的专业性质疑。
三方各执一词,这场测试也成为了一场“罗生门”事件,最终孰是孰非还有待考证。但这场“失败”的营销无疑也暴露出理想汽车在营销策略上的冒进与风险预判不足。
通过制造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现场”来吸引公众关注,确实在短期内实现了理想i8的知名度提升,但这种“震撼”和关注的获得,同样也伴随着质疑和“翻车风险”。
销量下滑、技术护城河“薄弱”
当碰撞测试的舆论风波尚未平息,理想汽车又迎来了一个更为残酷的打击——7月销量数据。
8月1日公布的交付数据显示,理想汽车7月仅交付30731辆,同比暴跌39.74%,环比下滑15.29%,创下品牌史上最大跌幅。这一数字不仅远低于去年同期的51000辆,也使理想首次跌出新势力销量前三(零跑50129辆、问界40753辆、小鹏36717辆)。
销量崩塌的背后,是理想汽车长期依赖的“增程+家庭场景”战略正面临严峻挑战。
数据显示,曾贡献90%销量的L系列车型全面失速,L9同比腰斩,L7/L8累计跌幅超30%。而友商问界M9单月销量突破2万辆,零跑C11以“半价理想”策略抢走大量家庭用户,增程市场的同质化竞争彻底稀释了理想的先发优势。
业内人士指出,理想汽车此前依靠“冰箱彩电大沙发”建立的差异化优势正在被快速复制和超越。
更为棘手的是,理想汽车的纯电转型战略也遭遇挫折。首款纯电MPV MEGA因外观争议和定价过高(50万级)销量不及预期,全年目标仅完成约1.1万辆。7月底新推出的纯电SUV i8此刻又正遭遇舆论危机,而计划9月上市的i6,或又面临小米YU7和特斯拉Model Y的提前围剿。
从销量到财报再到新产品,可以说,如今的理想汽车所面临的没有一个好消息。
究其根本,最主要的暴露的还是理想汽车技术护城河的薄弱。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从配置内卷转向技术深耕的关键阶段,理想汽车却尴尬地发现自己缺乏真正具有壁垒的核心技术优势,这一问题在增程市场被瓜分、纯电转型受阻的当下尤为凸显。
增程式电动车曾是理想汽车异军突起的利器,凭借理想ONE一炮而红。然而,增程式技术本身并无太高门槛,随着华为、长安、零跑、上汽等竞争对手纷纷进军这一市场,理想的技术先发优势迅速被稀释。
其中,问界M7、M8等竞品不仅在增程系统上实现了对标,更通过鸿蒙生态在智能化体验上形成差异化吸引力;零跑则直接以“半价理想”的策略抢夺家庭用户市场。
技术护城河的深浅,最终体现在产品竞争力上。近期理想汽车的产品策略也引发市场质疑。i8的三档配置中,Pro版缺少冰箱彩电等标志性配置,Max版没有后排电视,Ultra版价格相对较高,这种“配置阉割”被部分消费者认为诚意不足。有分析人士指出,当一家车企开始在产品配置上过度算计而非专注于技术创新时,往往意味着其市场竞争力的下滑。汽车行业的终局竞争,“从来不是谁更会造‘移动的家’,而是谁能重新定义移动的意义”。
从碰撞争议到销量危机,再到技术质疑,理想汽车面临的是一场立体化困局。这场危机既源于外部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也折射出其面临的成长阵痛。当一家企业同时遭遇产品、市场、舆论的多重挑战时,简单的战术调整已不足以扭转局面,李响如何“渡河”仍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