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 刘慧丽 通讯员 肖娅
外资加码,汉象环能近日在郑州航空港注册成立全资子公司。
这标志着又一家高质量外资企业落子这片热土,意味着郑州航空港在吸引高质量外资、布局绿色低碳前沿产业上取得重要突破。
实力外资重磅加码
近日,由新加坡资本控股的汉象环能(深圳)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象环能”)在郑州航空港成立全资子公司,即郑州青云臻情储能有限公司。
该公司注册资本达1300万新加坡元(约合人民币7000万元),是一家外国法人独资企业。
据了解,汉象环能是河南省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专注于深耕绿色智慧能源与生态环境项目投资运营。
“汉象环能是一家由新加坡资本控股的国际化企业,致力于创新能源解决方案。”汉象环能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3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汉象环能以独特的“复合储能技术路线+车网互动(V2G)规模化应用”模式为核心,在河南多地成功布局能源互联网应用实践项目,积极拓展新能源基础设施投资运营的新领域。
如今,汉象环能在郑州航空港注册成立全资子公司,目标则是为了全力推进在郑州航空港投资的“汽车城配套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致力于建设国内领先的“复合储能+车网互动(V2G)+绿证直供”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
占地100亩,计划投资23.5亿元
据介绍,该项目总投资约23.5亿元,计划用地100亩左右,主要服务于郑州航空港汽车城汽车零部件制造及物流企业。
项目主要建设大规模储能设施,包含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和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如同为电网配备“超级充电宝”,提升电网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同时,将建设由150台支持车网互动(V2G)的重卡充电站(含升压站等设施),组成专用充电网络,积极探索让电动汽车,特别是重卡,不仅能充电,还能在电网需要时反向供电,力求在重卡领域实现V2G技术的规模化应用突破。
此外,项目还包括输电线路及智能调度中心的建设,打造强大的“智慧大脑”,确保整个能源网络高效、稳定、智慧运行。
项目预计建设周期为24个月,建成运营后,预计年营业收入6.9亿元,年纳税7000万元。
“项目投运后,将显著降低片区企业用能成本,提升其‘绿电’使用比例及碳关税申报合规能力,并助力构建‘零碳产业-绿证金融-跨境投资’生态链。”郑州航空港区新能源汽车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
“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汉象环能在郑州航空港布局,是这片投资热土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又一力证。
为助力汉象环能项目顺利落地,郑州航空港区滨河办事处指派专人负责全程对接,量身提供政策咨询、手续代办、资源协调等多方面服务,全力保障企业“进得来”。
同时,郑州航空港还通过持续跟进需求、解决实际难题,确保企业“留得住”。
此外,郑州航空港不只步于“进得来”“留得住”,还积极搭建发展平台、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企业“发展好”,切实构建起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生态。
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不仅将为区域带来可观的投资、税收和就业机会,还将以其国际化的资本背景、领先的技术模式和创新实践,为郑州航空港乃至河南省的绿色低碳转型、产业能级提升和新质生产力培育注入强劲动能。”
如今,郑州航空港已成为外资青睐的投资热土,汉象环能的加码,也为这片土地上的汽车城崛起提供了新动能。
回首2021年,比亚迪落户郑州航空港,仅用17个月就实现投产,创下全球新能源汽车工厂建设速度标杆。
富士康投资建设的新能源汽车试制中心项目,也落户这里。
不止于比亚迪、富士康,郑州航空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正加速布局。
2025年年初,已有二十余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圆梦航空港,涉及电池研发生产、汽车零部件制造、智能网联技术、汽车租赁等多个领域。
这些新项目的落地,会进一步完善郑州航空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推动郑州航空港新能源汽车“版图”向高端化、智能化“大踏步”前行。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郑州航空港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之一,围绕整车、核心零部件、汽车电子、通用零部件、汽车软件、汽车后市场等全产业链,我们成立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挥部,并制定了极具竞争力的支持措施,通过大招商、招大商,加速形成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百汇新天地商业综合体与维也纳国际酒店毗邻而居,餐饮零售、商务住宿无缝衔接。
正商国际广场构筑商住综合体新地标,填补高端商业空白。
试车场车轮飞驰,见证“河南造”新能源汽车的科技锋芒……
从年产50余万辆整车的产业引擎,到星罗棋布的商超、酒店、商务区,“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正加速成形。
当全球新能源汽车版图因“河南力量”重新洗牌时,这片土地正证明:内陆腹地也能成为新工业文明的策源地。
这片古老的中原大地上,汽车产业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新能源汽车梦想正逐步照进现实。
来源:顶端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