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彭博社报道,中国汽车制造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格局。一边是国内如火如荼的价格战不断吞噬利润,一边是出口暴增让中国制造的汽车涌入世界各地,掀起全球汽车产业的新一轮大洗牌。
出口狂飙:中国汽车攻城略地
2025年前五个月,中国汽车出口总额已达 373亿美元,比2022年翻了近一倍(彭博社,2025年7月18日)。其中,仅向 阿联酋的出口就高达27亿美元,同比激增 551%。墨西哥、俄罗斯、中东、东南亚和非洲等新兴市场成为中国产汽车的“新粮仓”。
据咨询公司AlixPartners预测,到2030年,中国汽车制造商将占据 全球汽车销量的30%,远高于2024年的21%(彭博社)。这一跨越式增长背后,是比亚迪、奇瑞、吉利等车企在国际市场上持续拓展渠道、快速投放产品,并凭借价格优势迅速击穿外资壁垒。
国内内卷:产能过剩与价格战双重压顶
然而这场全球攻势并非毫无代价。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活跃的70家主要车企中,只有 15%的工厂产能利用率达70%以上——这是全球公认的盈利线(彭博社)。换言之,85%的车企正处于“量撑命、价换市”的危险区。
以比亚迪为例,这家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在2024年销售近430万辆汽车,却在过去两年中 平均下调售价32%,多次引发全行业连锁降价(彭博社)。得益于电池、芯片等核心环节的垂直整合,它能在不损害利润的前提下推动价格战。而对多数缺乏规模的小车企而言,这几乎是“致命毒药”。
“出海”并非万能药
面对内卷,中国车企正加速出海以缓解压力。但“出海”从来不是简单的“出口”问题,而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性挑战。
特斯拉上海工厂的产能利用率高达 96%,而比亚迪、小米等头部车企同样维持在80%以上。但根据AlixPartners的数据,中国五大出口商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仅为 57%,显示即使是最有竞争力的公司,也尚未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彭博社)。
更大的挑战还在于,虽然东南亚、中东和南美市场对中国汽车青睐有加,但 美国市场几乎对中国品牌关闭大门,而欧盟也正酝酿加征关税、调查“非市场补贴”行为。地缘政治、法规壁垒和售后体系等“看不见的门槛”,正在成为制约中国汽车全球化的核心难题。
行业洗牌:谁能活下去?
彭博社指出,截至2025年5月,中国电动车市场中比亚迪占据 27%的零售份额,剩下 37%的市场则被120个品牌分割。这意味着,大多数品牌在“死亡线”上徘徊,真正的行业整合仍未到来。
分析认为,中国汽车产业最终将只剩下 十几家真正有能力生存并全球化的公司。而地方政府对就业、GDP的依赖,往往会人为延长落后车企的“生存期”,这让整合过程变得更漫长、更痛苦。
如AlixPartners驻上海董事总经理Stephen Dyer所言:“整合尚未真正开始。”最终,汽车行业将进入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高门槛淘汰赛。
盛世之下,危机四伏
出口狂飙,是机会,更是警讯;价格战盛行,是活力,也是内耗。中国车企正处于从“制造大国”迈向“品牌强国”的十字路口,而这条路并不平坦。
全球汽车市场正在见证一个全新的竞争秩序——当低价不再是唯一的入场券,谁能拥有真正的品牌价值、渠道能力和技术护城河,才配参与最终的对决。
正如彭博社所警示的:“只有真正具备实力的企业,才能活着走向全球。”这场汽车产业的“血战淘金”,才刚刚开始。
稿件来源:综合彭博社2025年7月18日原文内容及数据分析撰写
作者:张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