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时间拨回到五年前,问一句“二十万左右买什么车最稳?”
老司机十有八九会回答你: 雅阁、凯美瑞、RAV4、CR-V……这些耳熟能详的日系车。
理由也简单:省油、省心、保值率高,就俩字——靠谱!
但现在呢?
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日系车的故事”好像讲不下去了:
不仅价格疯狂下调,连销量都有”兵败如山倒”之势….
说起来似乎有点夸张,因为从榜单上看,日系车似乎还在——丰田、本田、日产,名字一个没少,排位也不算太靠后。
尤其是丰田,2025年上半年在中国卖了将近84万辆,还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8%。听起来挺稳,是吧?
但如果把时间轴往回拨个三四年,你就会发现:
所谓的“稳定”,其实是在原地踏步,甚至是在下坡路上苟延残喘。
譬如2021年,丰田在中国可是卖了194万辆,眼看着就要冲击200万大关;
如今呢?全年估计也就150万出头,硬生生少了小半。
而本田,更是跌得体无完肤:
2021年还卖了138万辆,现在上半年只剩下31万多,别说追赶巅峰,就连对折都困难。
至于日产,从曾经的年销104万辆,到如今维持在60-70万台,存在感也已经被拉低了一个层级。
再往后的日系品牌就不用谈了——因为要么没什么销量,要么已经早早退场。
至于说为什么会这样?
很多人下意识就觉得—— 肯定是新能源补贴太猛、政策太偏心。
但实话实说,这些只是表象!
以购车补贴来说:
你要是符合条件,报废旧车换新能源,最多也就拿2万元补贴;
可如果买的是2.0L以下的燃油车,也能补贴1.5万。
两者差距是有,但说白了,就差5000块。
现在随便一台燃油车,它终端优惠三五万都算“正常操作”,有的甚至优惠到十万以上。
在这种大环境下,说这5000块补贴就“打死了日系”,多少有点扯了。
再说那些“限行”“限牌”的政策——确实对油车不太友好。
但你掰着手指头数,全国真正严控牌照的,也就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
可你知道全国有多少个城市吗?694个!
而真要把“几座城市的限制”,归为整个日系品牌销量跳水的元凶——
不夸张地说,这锅,政策它背不动。
所以,真正的原因并不是这些。
而真的原因,其实在于——“日系车的特点”或者说“优势”,直接被击穿了。
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就是,“日系车的崛起”是有原因的,或者有时间段的。
譬如2015年之前,日系车还不是很火,火的是美系、德系等其他国家的车。
但2015–2020年间,日系车就不一样了,直接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为啥?
因为那几年,正是油价逐渐走高、维修成本水涨船高的阶段。
而日系车靠的是什么立身?就俩关键词:省油、耐用。
不论是CR-V、RAV4这种家用SUV,还是凯美瑞、雅阁这种中级轿车,主打的都是“油耗低、质量稳、保值率高”。
买它的人图的是什么?
不是动力强,不是配置高,而是开个七八年不出事、还能卖个好价钱。
也正因为如此,这个时间段内的日系车,在中国才卖得特别火。
火到什么程度了呢?那时候全国每卖出4台新车,就有1台是日系!
但从2020年开始,情况就不一样了。
这一年,Model 3国产后价格下探到二十几万,新能源车开始在一线城市迅速“破圈”;
那会儿你在街上看到电动车,还会回头看看,但没过两年,“回头率”变成了“默认值”。
而政策端,也开始集中发力: 购车补贴、限行、上牌便利、积分考核……
从产品端到消费端都在推新能源,真正有了“推一把就下场”的意味。
在这场变革里, 德系开始做纯电平台、美国品牌疯狂降价、国产新势力直接冲进技术主场……
只有日系,明显慢了一拍。
丰田当时高层还在喊:“电动时代不会到来”、“油电混动才是未来”。
于是我们看到: 别家在卷续航、卷快充、卷智能驾驶;
日系品牌呢?还在优化1.5T+CVT、宣传混动省油。
说到底,他们没有接住这波“新能源+智能化”的红利,反倒是错过了关键窗口期。
到了2022年,危机就开始爆发了。
那一年,比亚迪卖了186万辆新能源车,几乎同比翻了三倍;
新能源渗透率飙到25%,每卖出4辆车,就有1辆是电的。
而市场的天平,也从那时起,彻底倾斜。
像宋Plus DM-i、秦Plus DM-i这些爆款插混,不仅把价格打下来,还把“油耗优势”也打穿了——
你说你省油?人家亏电跑也不到3L/100km,还能上绿牌、还能纯电通勤。
你说你耐用?人家电驱结构本来就简单,几年没毛病的比比皆是。
而与此同时,日系销量开始明显下滑:
日产2022年在华跌到89万辆,本田、丰田也都出现断崖式下滑——尤其是本田,自2020年之后就是一路走低。
可最要命的,其实还不是“油电对打”输了,而是智能化彻底掉队了。
当国产车已经把大屏、车机生态、语音助手、辅助驾驶卷成标配;
日系合资的中控界面却还停留在“导航卡插反都打不开”的年代,连OTA升级都做不到——
这哪是时代落差,简直就是维度降打击。
自然而然的,故事就讲不下去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