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推动绿色出行、建设低碳社会的重要引擎。
截至2023年底,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过2000万辆,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增长。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歌猛进,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在悄然浮现——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大量报废电池面临无处可去的窘境。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超过51万辆新能源汽车进入报废期,产生了24.1万吨废旧动力电池。
这些电池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妥善的回收处理,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更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污染隐患。
要知道,动力电池内含有镍、钴、锂等多种重金属元素,如果随意丢弃或处置不当,极易渗入土壤和水体,破坏自然生态平衡。
令人担忧的是,未来几年,退役电池的规模只会越来越大。
有机构预测,到2025年报废新能源汽车数量将达到1500-2000万辆,届时报废电池的容量将突破60GWh;到2030年,这一数字更是高达350万吨。
面对如此庞大的“电池军团”,现有的回收体系恐怕难以为继。
诚然,国家早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工信部2018年就要求车企承担起报废电池的回收责任。
各地政府也在积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专业化规模化的回收利用。
然而现实是,不少车企对此并不上心,回收工作流于形式。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超过75%的报废电池都流入了技术落后、环保不达标的“小作坊”,沦为劣质充电宝或电动自行车电池的原料供应。
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和有力监管,回收企业鱼龙混杂,许多都是近年新注册的小微企业,技术实力和运营能力有限。
而具备废旧电池综合利用资质的企业,在全国仅有100余家,与实际需求相去甚远。
一边是蓬勃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一边是捉襟见肘的电池回收体系,供需失衡之下,报废电池的去向令人忧心。
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企业、政府、社会多方携手努力。
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纳入制度化轨道,明确各方责任义务。
比如,可借鉴欧盟做法,要求车企必须提供电池回收服务,并对回收率作出硬性规定。
加快构建覆盖全国的回收网络体系,鼓励具备实力的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技术创新、规模效应,提升电池梯次利用水平。
再次,加大执法力度,重拳整治环保违法、偷工减料、无证经营等乱象,为正规军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从更长远看,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只盯着眼前的生产销售,更要未雨绸缪,统筹谋划产业链、供应链、回收链,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其中。
比如,在电池设计和生产阶段,就要本着易回收、可循环的原则,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提高标准化、模块化水平。
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不仅取决于跑得多快,更在于走得多远。
只有补齐电池回收这一“短板”,才能让绿色出行真正行稳致远。
来源:程讲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