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开油车的朋友,对 “短期不开车”这事应该不陌生:
出差、探亲、过年放假……车一停就是两三周,甚至一两个月。
这时候,大家早有一套“老办法”应对: 记得拔电瓶、轮胎加压、隔一段时间打打火。
但新能源车呢?
要是同样几周不用车,它也是像油车这么保养吗?有没有什么“额外需要”注意的事项?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背后的门道——别等出问题才后悔!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新能源车还是燃油车,长时间停放都会面临一些共性问题,需要类似的保养措施。
譬如 轮胎会因为长期受压,而出现扁平变形,需要调整胎压并定期挪动车位;
制动系统长期不用可能产生锈蚀,影响刹车效果;
冷却液、防冻液等液体需要定期检查液位,确保停放期间不会泄漏或不足 。
此外,两种车型都有 12V低压电瓶,长时间停放都可能发生亏电,需要通过断电或定期充电来维护 。
但由于新能源车与燃油车的具体情况不同,长期停放保养侧重点也有所区别。
拿轮胎来说,这事在电车上其实更“吃亏”。
为啥?就两个字:更重。
别看现在的新能源车看起来没油车复杂,但因为底部多了块动辄三四百公斤的电池,整车重量普遍要比同级油车重300公斤以上,有的甚至高出500公斤。
这就意味着—— 同样是原地停上三周,电车给轮胎的“压强”更大,导致局部变形的风险也更高。
而这种变形,是肉眼看不出来的。
你可能刚起步觉得方向盘有点抖、胎噪比以前大一圈,但多数人不会联想到轮胎的问题,只以为“路不好”或“没开习惯”。
更麻烦的是, 一旦这种“压痕”形成,即便后来把胎压打回来,它也可能恢复不过来了,相当于轮胎提前报废。
所以对于新能源车,如果你知道这段时间会长时间不开——
一是建议提前把胎压适当打高一点;
二是半个月或者1个月,找机会挪一挪车位,让四条轮胎都“活动活动”。
哪怕是来回倒一倒,也比原地“坐牢”要强。
而在动力电池方面,需要注意的细节就更多了。
有个老问题你可能听过:“电动车长时间不动,会不会把电池放坏?”
答案是:确实有这个风险,但不是不能放,而是得“会放”。
具体怎么放? 很关键的一点,是电量别太满,也别太空。
不少人觉得“放久点干脆充满再停”,其实恰恰相反——
满电状态下,锂电池材料活性高,时间一长反而更容易老化。
久了之后再开,可能续航掉得比你预期的还快。
那是不是电量低点更好?也不行。
很多品牌(像特斯拉)都明确提醒:
如果电池深度亏电再长期停放,有可能触发“休眠保护”,甚至导致电池损坏。
而且这类损坏不一定在质保范围内。
最稳妥的做法, 是把电量保持在50%-70%之间,让电芯处于“低活性”区间,避免性能波动。
另外一点别忽略:停电动车的位置也有讲究。
如果是夏天,不要暴晒在大太阳底下,电池高温下性能会下降得更快;
如果是严寒地区,尽量别让电池冻着,防冻液、加热系统也要提前确认正常。
说到底,不是“电池娇贵”,而是你得知道怎么对它好一点,才能少吃点亏。
此外,抛开这些不谈,“不同类型新能源车”,它们的保养也大不相同。
别看都是充电的,但纯电、插混、增程,真不是一回事;
特别是长时间不开的时候,“照顾方式”完全不同。
先说插电混动。
要知道这类车也有发动机,这也意味着:
发动机长期不启动,会让机油沉到底部,气缸、活塞这些关键部位就暴露在空气里,一潮湿就生锈;
油路也可能出问题——
汽油放太久会变质,沉积物可能堵喷油嘴,真等你哪天想“烧油跑路”,它直接给你打不着火。
所以,如果你开的是插混,就不能只盯着电池,发动机也得“活动活动”:
最好每2~3周切一次混动模式,哪怕开上十几分钟也好;
实在动不了,原地打着火空转个几分钟也行,起码机油能跑一圈;
而且停放前记得加满油,一是防锈,二是满箱油更不容易氧化变质。
有些插混还自带“发动机养护模式”或“长期停放模式”,会自动定期启动发动机“热个身”——真有就打开,别觉得麻烦,关键时候能保命。
至于增程车,虽然它本质上还是靠电驱动,但后备箱那台“发电机”也是内燃机,维护逻辑基本和插混一致,也得定期“动一动”。
总的来看就是:
很多人以为,新能源车不烧油、少保养,就等于“停哪儿都无所谓”。
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大家一定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