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杰哥又来了!
就在上个礼拜,我发小阿伟火急火燎地给我打电话说:“杰哥我最近想换车,看中了吉利星越L,但新闻说吉利销量大涨利润反而跌了,这是不是在玩命打折清库存啊?这车到底还能不能买?”
阿伟的这个问题,估计也是屏幕前很多朋友的困惑。吉利汽车官方发布的2025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卖了140万台车,销量同比猛增47%,营业收入更是首次突破1500亿大关,达到了1534亿元。这成绩单,看着红光满面吧?但翻到下一页,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同比下滑了14%。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别急坐稳扶好。今天杰哥就带你穿透财报迷雾,看看吉利这盘大棋,究竟是怎么下的。
别光看“总账”,要看“主业”挣了多少
首先咱得搞懂一个概念。财报上的“归母净利润”,就像你的个人总资产,不仅包括你上班的工资,还包括你买的股票、基金是赚是赔。吉利这次利润下滑,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出在这个“炒股”上受到了外汇市场波动、投资项目公允价值变动等非主营业务的影响。
但要衡量一家车企的真实造血能力,得看一个更“单纯”的指标——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核心归母净利润。说直白点儿,就是它凭借着卖车啦,钻研技术这些主营业务,实实在在地赚了多少钱。
根据吉利官方财报,这个数字在2025年上半年达到了的66.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度增长了102%!
这是什么概念?杰哥打个比方:你今年兢兢业业,工资翻了一番,但你投资的股票亏了点钱,导致年底一算总账,发现没去年多。你能说你工作不努力,能力不行吗?显然不能。所以这是我要分享的第一个独家观点:不要被“利润下滑”的标题党吓到,吉利的核心造车业务,赚钱能力正在翻倍增长。
“价格战”是表象,“技术换市场”才是真相
“那销量大涨,是不是价格战打得太狠,以价换量了?”问到点子上了
没错放眼2025年的车市,就是一个“卷”字当头。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整个行业的利润率已经被压缩到了一个相当低的水平,大约在4.3%左右。吉利身在其中,不可能完全不参与。
但如果只看到“降价”,那就太小看李书福的布局了。杰哥认为,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更深远的战略:用短期的利润空间,去换取未来十年的技术壁垒和市场主动权。
场景化分析:这就像你经营一家很火的家常菜馆。你可以守着便宜且好卖的“鱼香肉丝”,安稳地赚钱;也可以咬咬牙,投入大量资金,将后厨升级为如同米其林那般的级别,研发“分子料理”。短期内你的账本定然是不太好看的,甚至需要把裤腰带勒得更紧些来过日子。但一旦你的“分子料理”成了爆款,那些还在炒“鱼香肉丝”的对手就再也追不上你了。吉利现在干的,就是研发“分子料理”的苦差事。无论是极氪的SEA浩瀚架构,还是领克的CMA架构,这些都是需要天文数字般投入的“未来厨房”。
新能源不是“拖油瓶”,已是“涡轮增压器”
过去几年,一提到传统车企搞新能源,大家总觉得是个“包袱”烧钱、不赚钱。但现在时代变了。这也是我要分享的第二个颠覆性观点:对吉利而言,新能源业务已经完成了从“成本中心”到“增长引擎”的华丽转身。
咱们用数据说话。吉利2025上半年新能源车销量达到了72.5万辆同比猛增126%,在总销量中的占比(渗透率)超过了51%。这意味着,吉利每卖出两台车,就有一台是绿牌的。
更关键的信号来自其高端智能电动品牌——极氪。根据财报,极氪的整车毛利率已经达到了17.3%。这个数字,在一众仍在“卖一台亏一台”的新势力品牌中,绝对是鹤立鸡群的存在。它雄辩地证明了,吉利的高端电动化路线不仅跑通了,而且已经具备了自我造血的能力。
车型对比:横向对比来看,
比亚迪的护城河在于“垂直整合”,从电池到整车,这就像一条龙般地进行布局,其成本控制能力在世间可谓独步天下。
特斯拉则依靠着极为强大的品牌溢价,以及完备的软件生态系统来赚取钱财。
而像蔚来、小鹏等新势力,根据标普全球等机构的报告分析,现阶段仍将“规模扩张”置于“盈利”之上战略性亏损是普遍现象。
吉利走出了一条别样的路——“品牌军团”展开作战。用吉利品牌稳住基本盘,用领克品牌向上进行突破,用极氪品牌抢先占据高端智能电动赛道。此种打法尽管将资源分散了,不过风险也随之被分散了,能够更为灵活地去应对市场的风云变幻。
杰哥的总结时刻
所以回到我发小阿伟的问题:吉利的车,还能买吗?
我的答案是:如果你看重的是一家车企长期的技术底蕴和发展潜力,那这份财报恰恰给出了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当然吉利自己也坦言,在提升品牌价值、优化渠道等方面还有功课要做。但这种清醒的自我认知,比一味地唱赞歌更让人放心。
好了今天就跟大家聊这么多。最后杰哥也想把话筒交给你们:你们觉得,吉利这种多品牌、重研发的“广撒网”模式是在这个残酷车市里最高明的“围城”战术还是会因为战线拉得太长而“摊薄”了力量?来评论区,留下你的高见,咱们真刀真枪地辩一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