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现在各类大排横行,各种车型层出不断,但在摩托车市场,踏板的保有量才是最高的,“摩托车之家”几乎都会有辆踏板车,“买一辆”或者“多一辆”的问题而已。
那么一万元左右作为当下大多数民众的购车预算,在当下持续内卷的行业环境下,这个预算既可以选择以UY 125为代表的合资125,也可以选择部分国产品牌的150,两者对比鲜明,特点突出:
125踏板车因其灵活便捷、经济友好等特性,成为了众多人日常代步的心头好;而国产150则因其丰富的配置与鲜明个性的外观颜值也给不少将要入坑的小伙伴种了草。
那在这个级别的踏板中选择通勤代步车型,该选UY125这种合资车型还是新势力国产150呢?
一、使用场景、用车需求
根据需求选择产品是永不出错的,所以首先要根据自身情况,结合需求选择。
小编认为如果日常使用场景基本以通勤、购物、接送孩子为主,闲暇之余偶尔玩乐,近郊游短途郊游,那么对于车辆实用性的需求其实远比娱乐功能大。
UY125虽然没有很丰富的配置,但是凭借6.9KW最大功率和10N.M最大功率的“超级芯”发动机加持、丰富的储物空间、优秀的操控和舒适性,无论穿梭街道还是载物都能轻松应对,那么对于以上所需场景来说完全够用。
如果日常使用场景是以通勤、玩乐、交友和中短途摩旅为主,那么国产150更宽大的车身、更个性和外观造型和更丰富的功能某种程度上更能满足精神上的愉悦。
其实这就是根据自身需求从“更方便”和“更刺激”中做选择。
二、风险偏好决定选择
除了使用场景外,另一个决定选择的因素是风险偏好,风险偏好不仅仅只是用车安全,更是选择一辆车后,在使用这辆车过程中对于自身未来的时间、金钱、便利性等方面的影响,我们的接受度如何。
所以同样花费万元购车,除了以上的使用场景需求匹配,还建议在购车前考虑清楚以下三个问题:
1、选择朴实无华的可靠?还是花里胡哨的高调?
就代步工具而言,整车品控和发动机稳定决定了一台车能否长期陪伴车主。
以济南铃木为例,品牌有着深厚的技术底蕴和严格的生产工艺管控。UY125从零配件到整车装配下线,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检测机制。铃木超级芯发动机更是经过了超百万的用户检验,不少用户反馈UY125除了正常保养,几乎不进维修店,稳定可靠性至今没有车友质疑。
当然,外观造型属于简单大方,个性化元素较少,也没有那么多个性化配置,这大概就是“朴实无华的可靠”。
而国产150踏板则相反,特别是部分国产二三线150踏板,造型个性,配置丰富,比如投屏、车机、蓝牙互联,甚至还有毫米波雷达。
但是这些配置作为代步工具而言,真的是刚需配置吗?
并且众所周知,电控越多,故障率越高,一些品牌为了在价格和配置上吸引消费者,只能压缩生产成本,高配置低成本的状态必然会让影响品控质量,这就导致车辆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问题不断,比如车机系统死机、延时卡顿,在车辆的硬件上也有很多潜在风险,比如车架刚性不足、发动机小毛病频发,这时候让人更快乐的高调或许反而让人心生烦躁,用车的体验感差还是小事,有的甚至可能影响日常骑行安全。
这就是“花里胡哨的高调”,以上并非小编空穴来风,一家之言,不乏用户在网络上分享自己车辆问题。
2、油耗、维修保养和车损残值是否计入持有成本?
摩托车可能是日日要用的产品,却不是一次性日用消费品,长期拥有所考虑的问题就更多,车子也会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凸显价值,小编身边骑UY125和国产150产品的朋友都不少,就油耗而言,以UY125为代表的大部分合资125踏板车百公里综合油耗基本在2.0-2.5L之间,而大部分150踏板车百公里综合油耗在2.5L-3.0L之间,平均油耗高出25%以上;
另外以UY125为代表的车款上市时间早,市场保有量大,所以售后体系也很完善,无论是维修保养的价格还是配件的及时率都要比国产的150更有优势,要知道某些国产150的配件可能想换的时候全网找不到,品牌售后没有,副厂更是没有流通的,毕竟车辆的市场保有量少,配件商家开模无利可图。
由市场保有量影射出来的问题当然不仅仅是售后和配件问题,这代表了市场认可度和口碑,是产品好坏最直接的反馈,也是车型价值的体现,直接影响的是车辆在二手市场的保值率,还有羊群效应反应出来的闭环。
就像UY125,自上市以来销量持续火热,并且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好评如潮,用户自发的分享使用心得,口口相传,不管是外卖骑手,还是通勤上班族都对UY125青睐有加,在部分小城市甚至能看到成群的UY125出现在停车场,可以说它是一款“百搭”车型,二手市场保值率自然更高且容易转手。
对比UY125,因为低价格高配置的150踏板很多,并且同质化严重,所以其实每一款车型的用户更少,缺乏大量用户的检验,质量和可靠性始终存疑,口碑也参差不齐。那么选择这样一款车就要充分理解 “幸存者偏差”,别人没遇到的问题不一定你就遇不到,这时候又形成了闭环,选择的人那么少,我敢冒险吗?
所以小编的看法是选择一款经过市场充分验证的车型会更有保障。
3、配置拉满的理论价值是否等于其使用价值?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行业的内卷,越来越多的“高精尖”的技术被应用在老百姓的通勤代步工具上,无论是既有中大排配置的下放,还是伴随着技术发展而拓展的车机、互联,投屏、辅助驾驶……都在传递一个信息:多就是好!
那么在同等价位选择的前提下我们需要厘清两个问题:
部分150踏板的“高端配置”是否为真高端?
小编大概罗列一下,许多小品牌150踏板上的“高端配置”:车机系统、蓝牙投屏、手把加热、行车记录、胎压监测等等,甚至还有毫米波雷达,大家其实应该明白一个概念:羊毛出在羊身上。
万元内价格的车,它这么多高端配置真的稳定吗?这些配置充分验证过吗?故障率如何?把车辆制造成本分摊到整车的配置上,每一项“高性价比”的配置抗打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这些高配置带来的体验感可能在短暂的快乐后是糟心。
这些配置的缺失是否为“真痛点”?
这些高端配置是真的需要吗?是刚需配置吗?比如蓝牙投屏,使用率真的高吗?是一时的新鲜感,还是长期的使用下来非用不可?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是不是白花钱为这些不实用的配置买单了?
以上,是在一万预算内小编根据以UY 125为代表的合资125,和部分国产品牌的150特性做出的思考分析。所以小编的结论是:如果你恰好计划选择一台万元通勤出行的代步踏板,更理性的选择应该是选择以UY125为代表的凭借产品质量、动力平台、赢得市场认可的有口皆碑的车型;但如果你仅计划体验一把,在短时间拥有,并确信在出手之前是绝对的幸运儿,或者能接受车辆可能会出现未知的小毛病,也接受到手价值减半,那遵循内心的选择也是没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