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这一风口,快速迭代成为一道风景。8月19日特斯拉Model Y L 正式上市,成为该品牌下的首款六座版SUV。与此同时,关于新能源车的负面消息也时有发生,例如刹车失灵、对撞测试风波,甚至还有新能源车企的破产。
近期,哪吒汽车申请破产的消息引发市场广泛关注,而令车主焦虑的是,车辆的报修与续保问题如何解决。尽管年初多部门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保险公司不得拒保新能源汽车,但现实情况仍存有各种问题。
多位车主近日在社交平台反映:“续保问题看似解决了,但要么保费高得离谱,要么车损险根本买不到。”
近两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部分车企在潮头浪尖上风光无限,有的在行业加速洗牌时陆续“出局”。随着多家新能源车企陷入破产危机,续保难已成为普遍现象——险企因亏损压力抬高保费或缩减业务,车主甚至面临“无险可买”的困境。
一方面,新能源车险仍处于“高出险率、高赔付率、高成本率”阶段。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57亿元,共承保车系2795个,超过100%赔付率的车系有137个。另一方面,由于新能源车型追求集成化设计等,可能“撞伤一点,维修一片”,且厂商倒闭加之配件稀缺,抬高了维修成本,进一步导致保费逐年上涨,车主直喊贵。
在这场“车主喊贵、险企叫亏”的尴尬局面中,如何推动车企、险企与车主三方共担风险,平衡各方利益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构建新能源汽车市场生态可持续的重点。
车主保障痛点
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让车主享受到技术红利带来的便捷,伴随行业格局生变,这也让车主承受了部分车企及经销商倒闭退市等带来的影响。例如,App停止服务、智能系统失灵、维修难、转手“白菜价”等问题接踵而至。
中保新知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包括拜腾汽车、威马汽车、爱驰汽车、天际汽车、奇点汽车、雷丁汽车、游侠汽车、力帆新能源、高合汽车、极越汽车、哪吒汽车等在内,其中国内已有逾10家新能源车企因为破产清算、公司解散等原因退市。
但令更多新能源车主“头疼”的是,车企退市后,续保成了一大难题。不少车主表示要么被拒保,要么保费太高,在没有保险保障下,开车无异于“裸奔上路”。
伴随破产的新能源汽车增多,续保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年初,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多部门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保险公司不得拒保新能源汽车,并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
此外,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引导财险公司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上海保险交易所搭建“车险好投保”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并于1月25日上线。保险公司不得拒绝承保高风险车型,解决营运车、高里程车型的投保难题。平台首批接入人保、平安 、太保等10家头部险企,第二批20家险企于2月接入。
金融监管总局有关人士表示,“任何新能源车主在常规渠道投保遇到困难时,可选择通过此平台链接保险公司投保,且保险公司不得拒保。财险行业将为高赔付风险的新能源汽车提供线上化的便利投保窗口,有效实现愿保尽保”。
事实上,由于倒闭的新能源汽车配件供应困难、维修定损不便等原因,保险公司仍会对破产、停产车企的新能源车品牌车损险设限。例如,有报道称,有威马车主就表示,其车辆被保险公司告知无法在线上投保,要做网点线下咨询,电车只能去网点线下办理的,以网点为准。
此外,中保新知调研发现,即使续保问题解决了,但多数险企会给出限制条件。近期多数车主表示,续保车损险保不了,只能保强制险、三者险、驾乘险。
险企寻求平衡
当前,新能源车险正面临“高赔付”与“高保费”的双重困境。
行业数据表明,新能源车均风险成本是燃油车的2.2倍,车险综合成本率长期维持在107%的高位。据中国精算师协会统计,2024年行业承保的3105万辆新能源汽车虽创造了1409亿元保费收入,却因106万亿元风险保障带来57亿元承保亏损,已形成持续性亏损态势。
申万宏源研报显示,新能源车险的赔付率平均接近85%,大部分险企的新能源车险业务处在盈亏线边缘,亏损压力较大。以车损险为例,新能源车中占比最高的家用车出险率高达30%,显著高于燃油车的19%。
上述困局源于新能源汽车特有的技术特征,其高度集成的电池系统、复杂的电子架构以及精密的自动驾驶硬件,使得轻微事故可能导致系统性损伤,形成“小伤大修”的普遍现象。
另外,受制于原厂配件供给体系,新能源车维修成本居高不下。尤其对于已破产车企的车型,配件短缺不仅推高理赔成本,更易引发保险公司与消费者、维修方之间的三角纠纷。
中保新知了解到,目前新能源汽车大量采用原厂配件,维修和零部件供给渠道相对有限,较高的维修费用抬高了新能源车险的风险成本。加之,现行的《保险法》虽规定定损原则上采用原厂配件(需符合制造商指定厂商生产、完整包装标注部件号、编号可公开验证),允许特殊情况下使用拆车件,但必须履行风险告知义务。这种刚性约束无疑进一步加剧了保险公司的成本压力。
在监管明令禁止拒保的政策背景下,当风险定价机制难以完全覆盖赔付成本时,险企不得不通过保费上浮、续保条件收紧等市场化手段平衡风险,这本质上是在政策导向与商业可持续性之间寻求一定的平衡。
风险多方共担
新能源车企破产后,投保问题让险企和车主陷入两难——险企面临赔付成本激增,车主则担忧后续保障缺失。然而,风险与损失不应仅由单方承担,唯有建立更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新能源车险才能走向良性发展,消费者权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此前,金融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就曾表示,保险公司、汽车制造商、技术服务商需要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强化数据共享和工作联动,为车主提供更加高效便利和贴合实际的保险保障方案。
有行业人士也建议,进一步深化车企与险企的数据共享和战略合作;推动建立开放、竞争的维修生态;研发基于车辆实际使用数据的UBI保险产品;完善新能源车专属保险条款和精算体系,允许新能源车险合理涨价等。
另有专家建议指出,要对汽车生产技术制定更加严格的标准,强调关键配件的统一,以节约社会资源;对个性化配件,要求企业承担更为严格的保证责任。例如,对个性化配件的可维修性、质量保证期限提出严格标准。
同时,建立健全汽车企业兼并重组机制也异常重要。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企业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保障产业健康发展。地方政府要发挥主导协调作用,寻找合适的供应商、经销商和车主一起分担损失。
在车企方面,有业内人士建议,建立“车企售后责任基金”,强制企业按销量交纳保障金;明确主机厂为“三包”责任最终承担方;推动第三方售后认证体系打破品牌垄断。对于消费者而言,选车要选择销量大、市场保有量大的品牌。如果遇到品牌突然出状况或者倒闭,不必急着打折处理车辆,依旧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