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车市的激荡浪潮中,大众的选择总是带有几分“稳中求变”的意味。
2025年8月15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与小鹏汽车宣布,将共同研发的区域控制电子电气架构(CEA)应用范围从纯电车型拓展至燃油及混动车型。这一动作再次表明,大众并未被裹挟进“全面电动化”的洪流,而是选择在新能源与燃油车之间保持平衡,用智能化的方式延续燃油车的生命力。
这种策略的核心,在于大众始终不把所有筹码押在一处——奥迪在与华为的合作中探索高阶智驾解决方案,而大众品牌则携手小鹏,借助本土新势力的技术力,补齐自身在智能化领域的短板。这是一盘“大棋”——在全球转型的背景下,大众通过多元化合作路径,确保在中国这个最复杂、竞争最激烈的市场里,不失位、不掉队。
油电同智:燃油车不会轻易退场
外界曾一度认为,电动化渗透会迫使传统巨头加速“弃油”。但大众的新动作给出了更务实的答案:2027年起,CEA不只服务纯电,还将覆盖在华销售的燃油与插混平台;燃油车将获得整车级OTA、AI智能座舱与更高阶的ADAS能力。换句话说,智能化不再是电动车的专属标签,而成为“跨动力总成”的基础能力。
这背后是商业与技术的双重理性:其一,燃油车仍是大众在华销量与现金流的压舱石,智能化加持能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抬升单车价值;其二,三四线城市的补能/使用场景对燃油与插混仍具刚需属性,“油电同智”可以实现更广人群的体验共识,避免陷入单一路径的需求波动。
2024年,大众在华销量超200万辆,其中燃油车占比近九成。即便缺乏智能化标签,燃油车依旧是大众稳固市场的基石。通过CEA架构,大众将为燃油车注入OTA升级、AI智能座舱、高阶辅助驾驶等能力,让“老兵”焕发新生。这不仅延长了燃油车生命周期,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冲了电动化转型带来的市场风险。
更重要的是,大众的“油电同智”战略会对整个行业产生示范效应。若燃油车也能具备与新能源相当的智能化水平,合资品牌的“油车反击战”或许才刚刚开始。与大众小鹏的新合作几乎同时,丰田也宣布加码禾赛激光雷达,本田、日产、福特等跨国品牌也在借力中国合作伙伴推进智能化。传统车企的集体回防,或许会改变行业此前“一边倒”的叙事。
合作深度:大众的“外部借力”
回顾大众与小鹏的合作轨迹,从2023年入股到多次签署战略协议,再到今天扩大电子电气架构应用范围,两年间八次合作升级,节奏之快令人侧目。背后原因不难理解:大众在软件研发上吃过太多苦头。旗下CARIAD部门因架构混乱、进度拖延被戏谑为“德式宫斗现场”,即便在2025年,依旧难以独立承担全链路软件开发任务。
在务实的考量下,小鹏身上的“技术标签”让它成为大众合适的合作对象。其EEA3.0架构、XNGP智能驾驶系统在中国市场已经形成口碑。CEA与小鹏原有架构高度契合,这也意味着未来大众的车型完全可能搭载小鹏的智驾方案。在外界看来,大众是将“技术换市场”的传统逻辑彻底倒转过来:如今,中国车企的技术正在成为全球巨头维持竞争力的关键。
两年多时间里,大众与小鹏已多次升级合作,从资本层面的交叉持股,到共同开发面向中国的CEA,再到此次将应用范围扩展至燃油与插混。这不是简单的“买一个平台”或“外包一段代码”,而是底层电子电气架构的融合——更关键的是,CEA与小鹏既有EEA3.0同源,标准与接口天然顺滑,后续无论是高阶智驾还是座舱AI,都具备快速适配与规模化落地的现实土壤。这种“可复用、可扩展、可演进”的技术底座,直接对应车企在智能化阶段的三大痛点:复杂度、成本与节拍。
值得注意的是,大众并未将赌注全压在小鹏身上。大众集团内部,奥迪与华为的合作早已展开,聚焦在城市NOA与高阶智驾领域。但华为一贯强势,对合作话语权要求颇高,大众未必能完全主导。相比之下,与小鹏的合作更像是互补关系:大众提供规模与渠道,小鹏贡献技术与灵活性。两个合作并行推进,形成了“双保险”。这正是大众一贯的风格——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在复杂的市场博弈中留出回旋余地。
这种多点开花的战略,不仅降低了风险,还让大众在不同技术路径之间游刃有余。无论是华为的高算力平台,还是小鹏的本地化架构,都可能成为大众未来在华的技术抓手。对比之下,丰田、本田的选择更单一,而大众的灵活性,可能决定了它在未来竞争中的韧性。
中国定义新规则?
站在更高维度看,大众与小鹏的合作,已不只是市场层面的资源互换,而是一次产业逻辑的重塑。过去几十年,中国车企靠“市场换技术”积累经验,如今则是外资巨头以“技术换市场”来稳固份额。无论是大众与小鹏,还是奥迪与上汽、零跑与Stellantis,这些案例都在表明:中国汽车产业的地位正在悄然反转。
由此,大众在华的节奏也更清晰:本地团队主导的“中国化新品”持续推进,面向家庭场景的五/六座增程与高阶智驾座舱,在周期正确的价格带与级别段持续投放。智能化先改变“好卖的车”,再打造“想象中的车”,这才是商业闭环的正确顺序。
如今,中国车企与跨国车企的技术往来,已不再是单纯的授权交易,而是深度联合开发、本土化适配、生态共建。这意味着未来汽车产业的标准,极可能由中国市场的需求来定义,而不是再由欧美日的实验室拍板。正如德国媒体所言,“汽车发明者正在购买中国技术许可证”。在这场全球竞赛中,中国车企与国际巨头的关系,正在被重写。
而一旦大众的“油电同智”跑通,其他合资品牌极可能跟进,把智能底座扩展到燃油与插混的主力车型,重新激活合资在主流价格带的竞争力。对新势力而言,过去“以智压油”的优势被部分对冲,产品力的比拼将从“是否智能”转向“智能好不好用、成本打不打得住、体系跟不跟得上”,甚至会回归到驾控等传统领域,中国车市竞争的维度,或许将再度巨变。
结语
大众的“大棋”,其实就是一场风险对冲与未来押注的结合。它既不放弃燃油车,又深耕新能源;既借助华为的力量,又深化与小鹏的合作。多线并行,稳中求变,这正是大众应对中国市场复杂性的必然选择。未来,当小鹏的架构全面赋能大众车型,中国市场或将成为大众为代表的全球车企智能化转型的试验场,也可能成为新规则的制定地。
对行业而言,这场“大棋”或许才刚刚开始。
上一篇:解码汽车经济,赋能乡村振兴
下一篇:全面分析2025年汽车电池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