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小米集团发布第二季度财报,交出一份营收与利润双增长的答卷。
财报显示,小米集团当季总营收1159.56亿元,同比增长30.5%;经调整净利润108.31亿元,同比大增75.4%,连续两个季度突破百亿大关。
在全球消费电子市场疲软的背景下,小米通过智能手机高端化突围、智能大家电爆发式增长以及汽车业务规模化交付,展现出极强的韧性。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手机业务面临ASP(平均售价)下滑压力,汽车业务尚未摆脱亏损,这场“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的长期战役才刚刚开始。
手机业务
高端化与出海博弈,剑指“2亿俱乐部”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大盘低迷,IDC数据显示,二季度全球手机出货量同比仅增长1%,中国市场更是同比下降4%。在此背景下,小米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42.2百万台,同比增长0.6%。根据Canalys数据,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前三,市场份额为14.7%。
这为小米带来了巨大的信心。卢伟冰透露,小米的短期目标是销量进入“2亿俱乐部”。
具体到财报来看,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收入455亿元,环比下降10%。主要原因是境外市场低价机型占比提升,导致智能手机ASP从一季度的1210.6元降至1073.2元,降幅达11.3%。
而在海外市场,小米则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和发展阶段采取差异化策略。在东南亚、欧洲等成熟市场优化产品结构,在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扩大规模。财报显示,小米在东南亚以18.9%的市占率登顶,欧洲市场以23.4%的份额超越苹果,重回第二。
尽管全球手机市场增长停滞,卢伟冰仍强调:“小米的增长空间远未到天花板。”其“2亿俱乐部”目标若能实现,将与苹果、三星形成三足鼎立格局。但挑战不容忽视。低价机型占比上升导致ASP下滑,而高端市场则面临苹果、三星的压制。
人车家生态
家电扛住价格战,汽车逼近盈利临界点
小米的生态协同效应在二季度进一步显现。
小米的“第二增长曲线”表现强劲。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激增66.2%,其中空调出货量超540万台,增速超60%;冰箱、洗衣机分别增长25%和45%,在行业价格战中实现量价齐升。
智能大家电的逆势增长成为亮点。在行业价格战白热化背景下,小米空调ASP逆势提升10%,量价齐升策略奏效。奥维云网数据显示,小米是线上空调市场前十品牌中唯一实现量价双增长的企业。
卢伟冰表示,“在科技家电领域,我们有清晰的策略:第一,拥有更领先的技术、更严苛的质量标准、更有质感的设计和更优质的服务;第二,坚持爆品策略,保持高效商业效率以维持性价比;第三,不参与家电行业的价格内卷,而是通过技术深耕和用户洞察,提供对用户有价值的产品。”
更亮眼的是智能电动汽车及AI创新业务。财报显示,智能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收入达213亿元,同比飙升234%。其中核心汽车业务收入达206亿元,同比增长230.3%。汽车交付量增长至8.13万辆,创历史新高。截至7月,小米汽车累计交付突破30万辆,7月单月交付量首次站上3万辆台阶。
卢伟冰预计,随着产能爬坡和供应链优化,下半年有望实现单季盈利。但现实压力依然巨大:自2022年启动汽车业务以来,累计投入超300亿元,当前仍处“烧钱”期,距离全面盈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小结
生态协同成护城河 盈利结构待重构
小米2025年Q2财报,既是“手机×AIoT”战略的阶段性胜利,也是新业务爬坡期的真实写照。手机业务通过高端化与出海维持基本盘,大家电以技术驱动打破价格战桎梏,汽车业务则从“规模优先”转向“盈利优先”。然而,如何平衡生态扩张与盈利质量,仍是小米必须回答的命题。
整体来看,卢伟冰认为,小米“人车家”生态已形成闭环,协同效应增强,带动所有品类持续高速增长。从用户角度,小米手机全球月活用户超7.3亿,IoT设备连接数接近10亿,生态规模和连接活力都很强。
谈及全年预期,他表示,小米有信心完成年初预测的约30%收入同比增长目标。“在手机规模和高端用户提升的带动下,互联网业务稳健增长,毛利率维持高位;智能汽车随着交付量提升,也将实现不错增长。因此,我们对2025年整体完成全年预算目标充满信心。”
随着汽车交付量攀升、手机高端化深化,小米能否在存量市场中开辟新增长极,或许答案就在下一个季度的交付数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