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小娟
编辑 | 周智宇
亏损收窄、毛利飙升、现金充沛,小鹏汽车交出了史上最佳成绩单,跳出去年的泥潭,一跃成为今年声量最大的车企之一。
8月19日,小鹏汽车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总收入达到182.7亿元,同比增长125.3%,净亏损收窄至4.8亿元。更引人注目的是其汽车毛利率连续八个季度改善,达到14.3%的历史新高。
如此看来,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所承诺的今年四季度实现季度盈利,似乎并无太大难度。
但几次阶段性胜利之后,面对铺开的众多业务和焦灼的行业竞争,小鹏真正的挑战还在继续。
逼近季度盈利
虽然尚未盈利,但小鹏汽车当前的状态无疑达到历史最佳。
今年二季度,小鹏的业绩可谓全线飘红。182.7亿元的总收入在造车新势力中名列前茅,15.6%的环比增长也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这背后,是销量的数倍增长。二季度,小鹏交付量高达103,181辆,同比增长242%。可见,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恢复增长势头后,今年在新车和改款车型的加持下,小鹏的强势得以延续。
值得一提的是,小鹏今年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同样不俗。2025年上半年,其海外交付量超过1.8万台,同比增长超过200%,在挪威、法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成为中国新势力品牌的销量冠军。
与此同时,本季度小鹏的盈利能力改善最为明显。其汽车毛利率为14.3%,环比提升3.8个百分点。在汽车业务的带动下,公司整体毛利率也达到了17.3%。
毛利率的提升,首先得益于产品结构的优化。二季度,小鹏旗下高价车型(如改款G6/G9/X9)的销量占比环比提升17个百分点,而入门级的MONA M03占比则环比下滑12个百分点。这表明高价值车型正成为销售主力,直接推动了毛利率的结构性改善。同时,高配版本的热销也功不可没,例如MONA M03的Max版本在其全系订单中占比持续超过80%。
另一方面,是体系化降本的成果显现。从几年前开始,小鹏便致力于技术平台化和供应链优化。如今,通过在多款车型上应用平台化、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小鹏有效降低了单车制造成本,这为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产品定价的灵活性和盈利能力提供了坚实基础。
此外,技术授权业务也在持续为小鹏带来可观收入。就在上周,小鹏宣布与大众汽车集团扩大电子电气架构技术战略合作。小鹏方面表示,预计新车型SOP(开始量产)后会开始确认授权费,这将成为继整车销售和技术服务后的第三条稳定收入流。
财务健康度方面,小鹏的现金流状况也大幅改善。第二季度自由现金流超过20亿元,季度末在手总现金超过475亿元。
在收入猛增的支持下,小鹏在研发和营销上的投入也毫不吝啬。二季度,其研发费用同比增长50.4%至22.1亿元;销售、一般及行政开支为21.7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5.7亿元上升37.7%。
从各项指标来看,小鹏距离季度盈利仅一步之遥。何小鹏的四季度盈利承诺,兑现的可能性正越来越大。
还在继续上量
业内都说小鹏变了,这种变化不只是推出了几款爆款车型。
以往的发布会上,小鹏会用大量篇幅讲述技术,甚至曾自嘲为“臭搞技术的”。现在,技术依旧是核心,但对用户需求的满足、对用户情绪的洞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果说以前小鹏重在表达“我做了什么”,现在则更强调“用户能感受到什么”。
从MONA M03开始,小鹏就在强调颜值。在技术之外,何小鹏为自家的车提出了新标准:设计、颜值、品质和情绪。在最近全新P7的首秀上,他更公开表示:“现在颜值和科技同等重要,但颜值领先半个身位。”
这款车的预售表现印证了这一转变的正确性:在没有公布预售价的情况下,上线397秒即收获超10000台小订,创下小鹏历史新高。
“情绪价值”是何小鹏反复提及的另一个关键词。例如,全新P7配备的三轴灵动中控屏能响应语音、手势指令,其AR-HUD甚至允许驾驶员向前车“丢表情包”来释放路怒情绪。技术是手段,功能带来的情绪价值才是用户具体可感的。
迎着当前的势头,小鹏还将继续上量。
小鹏预计第三季度交付量将达到11.3万至11.8万辆,同比增长142.8%至153.6%。这意味着要完成这一目标,小鹏9月的月交付量需稳稳站上4万辆台阶。
在财报电话会上,何小鹏对全新小鹏P7寄予厚望,认为其销量可以成为30万以内纯电轿车市场的前三名。
更值得市场关注的是,今年第四季度,小鹏X9还将焕新为首款鲲鹏超级电动车型,提供超过450公里纯电续航里程和超过1500公里综合续航里程。这标志着小鹏将正式进入增程市场,从“纯电”单赛道扩展至“纯电+增程”双线布局。
此举不仅能直面理想、问界等头部品牌的竞争,也将极大拓宽其用户覆盖面,对未来的销量增长至关重要。何小鹏对此信心十足,称其“与竞争对手全面拉开了技术代差”。
此外,小鹏的Robotaxi业务也有了新进展。何小鹏透露,支持L4级别的车型将在2026年量产,并会在部分区域试点Robotaxi运营。
然而,短暂的胜利并非终局。季度盈利的承诺仍需严苛的成本控制和稳定的销量作为保障。同时,华为系、小米等新玩家带来的流量冲击和技术压迫感持续存在,价格战的阴霾也远未散去。
如何将技术优势真正、持续地转化为市场胜势,以及如何在增程、全球化、Robotaxi等多条战线上平衡资源、有效执行,将是小鹏下一阶段要面临的更高强度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