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媒体老师说,今年汽车活动参加了不少,但是算算到手的车马费只是去年同期的四分之一,有的活动不仅没有车马费,还是自己垫付的住宿费和来回的高铁票飞机票,如果不去,主办方就要挟给他从媒体库中删除,这位老师说,往年靠车马费赚的盆满钵满,这两年跟垫付一样,他说,虽然前一段有些主机厂说60天结清账款,那只是给供应商,而执行公司经常把媒体车马费挪用,拖欠车马费,有的23年的车马费还有没结清,一问当时的公关就说不知道,已经离职了,再问发现已被拉黑,这种拖欠车马费的事情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接到活动却要自己先垫付交通费,这种活动你会不会参加?
那位自媒体老师的遭遇,像一面棱镜照出了汽车行业媒体合作的荒诞底色 —— 从 “车马费盆满钵满” 到 “垫付费用还被威胁拉黑”,短短两年间的落差,藏着整个行业生态的加速畸变。
这种困境的恶化,首先源于 “媒体库霸权” 的恶性膨胀。当主办方用 “从媒体库删除” 作为要挟,本质上是将媒体资源异化为控制工具。在新能源品牌主导的传播体系里,“媒体库” 成了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尺,能否进入库内、能否获得活动邀请,直接决定了媒体的生存空间。这种不对等的权力关系,让 “垫付费用” 从个别现象变成了潜规则,某新能源品牌区域公关曾直言:“愿意自付差旅的媒体,才是真正有诚意的合作伙伴。” 而所谓的 “诚意”,不过是被绑架的妥协。
邀请您参加活动,但是需要您先行购买高铁票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执行公司的资金挪用,则让拖欠成了系统性漏洞。那位老师提到的 “主机厂60天结清账款却与媒体无关”,戳中了利益链条的关键病灶。在汽车营销的金字塔结构里,主机厂将预算拨付给一级公关公司,后者再层层分包给区域执行公司,每一层都可能截留部分费用。某曾任职于头部公关公司的从业者透露:“车马费在预算表上属于‘可调节成本’,当客户回款延迟时,媒体费用往往第一个被挪用填补缺口。” 更恶劣的是,执行公司人员流动频繁,当对接人离职后,旧账便成了 “无头案”,拉黑微信成了最省力的赖账手段。23年的欠款拖到25年仍未结清,本质上是将媒体的信任当作无息贷款,用时间稀释债务责任。
自媒体的生存困境,更暴露了行业价值体系的崩塌。过去靠车马费盈利的模式,本身就建立在 “流量泡沫” 之上,当厂商迷信 “到场即传播”“转发即有效”,自媒体只需完成 “签到-发稿-晒朋友圈” 的流水线作业就能获利。但随着汽车行业进入微利时代,营销预算的精细化挤压了泡沫,那些缺乏原创能力的自媒体首当其冲。
的确,有些媒体人为了参加活动卑躬屈膝自己花钱买票也要参加,怪不得主机厂和执行公司看不起你
要终结这场困局,需要打破三重枷锁。对媒体而言,建立 “黑名单共享机制” 比单打独斗更有效,当数十家自媒体联合公布拖欠费用的执行公司名单,当行业协会将 “恶意拖欠” 纳入厂商信用评级,就能形成反向约束。对主机厂而言,需要重构费用支付体系,将媒体车马费从执行公司的账户中剥离,通过第三方平台直接结算,就像电商平台的 “担保交易”,用制度设计堵住挪用漏洞。而对整个行业来说,更需要重建价值共识:媒体的劳动价值不该用 “车马费” 来衡量,而是体现在内容对品牌的真实赋能上。
如今,很多媒体为了参加活动也是卑躬屈膝,活动是加上了,但是拿不到车马费,甚至得自己垫资去参加活动,这种活动就没有参加价值,那种在朋友圈发图炫耀参加活动的人越来越少了,当 “参加活动” 从职业荣耀变成生存负担,稿子给人家发了,视频给人家出了,但是应该得到的报酬遥遥无期,当“车马费”从劳动报酬变成情感绑架,这个行业最该清算的,或许不是拖欠的账款,而是早已失衡的尊重与底线。当有一天,自媒体能理直气壮地对不合理要求说“不”,当厂商懂得“按时付费”是合作的起点而非恩赐,这场持续多年的尴尬,才会真正迎来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