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都知道,新能源汽车这几年火得不行,街上跑的绿牌车一天比一天多。之前大家都觉得换电模式能成,毕竟补能快啊,跟加油似的,能解决开车怕没电的事儿。可没想到,推广起来全是坎儿,尤其是电池产权这事儿,压根没说清楚,现在闹出来一堆法律纠纷,把好好的事儿给搅黄了。
我前阵子听朋友说重庆有个网约车司机宋师傅,别提多闹心了。他当初买电动车,选的是 “车电分离”,想着跑活儿能省点成本。结果车刚开 3 个月,就有人找过来,说他买的车不含电池!宋师傅当时就懵了,说买车的时候销售压根没提这茬啊。后来才知道,合同里写得模棱两可,人家商家玩了文字游戏。更气人的是,卖车的公司还把他告了,要他还电池,不然赔 5 万。你说这叫什么事儿?宋师傅肯定不答应啊,我买的是整车,怎么电池就不算我的了?最后法院判了,说商家没讲清楚,合同里关于电池产权的条款不算数,驳回了公司的要求。虽说宋师傅赢了,但这事儿一出来,谁还敢轻易选换电的车啊?
其实不光宋师傅这一个例子,整个换电圈子里,电池归谁就是个大麻烦,一直没解决。车企、电池厂、换电站这些人,各有各的理。车企说电池是自己装车上的,就得归自己;电池厂不乐意了,我造的电池,凭啥归你?换电站更委屈,我花那么多钱建站点,电池不归我管,我怎么运营?就因为这样,他们跟消费者签合同的时候,关于电池产权的说法乱七八糟,有的甚至故意不说清楚,消费者一不小心就上当了。
而且不光是商家和消费者闹矛盾,企业之间也因为这事儿吵个不停。我之前还听说,有车企和换电站合作,一开始说得好好的,电池怎么用、怎么维护都定好了。结果做着做着,双方就开始扯皮,电池用坏了谁修、以后升级电池算谁的,都吵不明白。说到底还不是因为一开始没把产权说清楚,到后面谁都不让谁,好好的合作也快黄了。这不仅耽误人家做生意,整个换电行业都被拖累得没法往前跑。
说真的,想让换电模式能走下去,电池产权这事儿必须赶紧解决。首先,相关部门得快点出规定,把电池归谁、谁该负责啥,都写得明明白白。不然大家都瞎摸索,以后纠纷只会更多。然后,车企、电池厂、换电站这些人,也得坐下来好好谈,定个统一的规矩。从电池造出来,到卖出去、用起来,再到最后回收,每个环节都得说清楚谁管,这样才能少吵架。还有啊,跟消费者说话的时候,千万别再玩花样了,得把事儿说透,让人家知道自己买的车,电池到底算不算自己的。也就只有这样,换电模式才能从现在的麻烦里走出来,不然啊,只能一直陷在产权纠纷里,根本发展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