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创业者一上来就自带光环——名校背景、大厂科学家、海归博士,媒体一吹捧,融资也顺风顺水。
可真要干起来,却一个个掉链子。
可真正的创业,从来不是写PPT、喊口号,
脚上一定是沾着泥,身上一定是带着灰的。
40万变6亿的奇迹
提到梅花创投,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单笔投资回报1500倍的故事了。
2009年,[玩蟹科技]创始人叶凯创业资金吃紧,找到了吴世春,一顿饭沟通后,吴世春便决定用40万元换取玩蟹科技20%的股权
四年后,玩蟹科技被掌趣科技以17.39亿元的价格全资收购,吴世春的40万元获得了6亿元的回报,比当初的投入整整翻了1500倍。
吴世春一战成名
梅花天使在起初的两年时间里,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投资了蜜芽、Solo桌面、趣分期、唱吧、美丽说、Fiil耳机等等,基金回报率达到10倍。
吴世春的投资特点是决策迅速,最快的只要20分钟,打印协议,立马签字,前后也就一杯咖啡的功夫。
2025年8月14日,刚被评为:“中国最活跃的早期投资机构”TOP1
作为创投界的一哥的吴世春,不禁发出感慨:
我发誓,再也不投那些带着光环的“教授”
吴世春坦言:曾经投过一个从大厂出来的首席科学家。
融资挺猛,账上还躺着几百万美金,结果人家突然跑来说:
“我发现自己不适合创业,我准备回美国去做教授了。”
说实话,那一刻他愣住了。
你不是冲着“改变世界”来的么?
怎么突然拍拍屁股就走?
那是几百万美金啊!更要命的是,他从头到尾都没准备过“亲自下场干脏活累活”,觉得自己知识牛逼,技术顶尖,创业就能成功。
其实,很多所谓的明星创业者都有退路。
失败了,大不了回实验室、回大厂、回国外高校继续体面生活。
可那些真正改变世界的创业者,哪有退路?
要么活,要么死,背后全是砸锅卖铁、亲自扫地打工、跟供应商撕逼讨价还价的经历。
再看一些典型的失败案例。
1. 罗永浩的锤子手机
老罗的情怀无人不知,他自己也是真心下场干活的人。
但问题是,他当时的打法过于理想化,忽视了供应链、渠道和资金这些“脏活累活”。
结果呢?产品口碑不错,但市场彻底被小米、华为按在地上摩擦,最终走向了失败。
2. 贾跃亭的乐视
老贾的故事更魔幻。
他是有真才实干的,但永远停留在画大饼阶段,融资一轮接一轮,市场却没真正跑出来。
最后“下周回国”成了梗。
技术?梦想?全都有,但他最缺的就是脚踏实地的商业逻辑。
3. 那些AI赛道的明星创业者
这几年AI创业特别热,尤其是ChatGPT出来之后,一堆科学家出来单干。
现实是啥呢?
团队花了两年做算法、做模型,结果一问客户:“你们愿意买吗?
”客户摇摇头,说:“这玩意儿不错,但我暂时用不上。” ——市场根本没打开。
所以,那些所谓的“技术驱动型创业”,很多死得快。
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压根没想清楚市场在哪儿。
创业的本质不是做产品,创业的本质是做商业。
很多人习惯闭门造车,把产品磨了又磨,直到自以为完美才拿出来卖。
但现实是,你做出来了也没用,如果没人买,你就是白干。
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这才是创业该走的路。
我越来越坚信一句话:创业不是台上的光鲜,而是台下的脏活累活。
那些真正下场干,在市场里摸爬滚打的人,才是真正的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