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广汽集团与华为战略合作的重要成果,华望汽车现在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近日,市场传出消息,广汽集团计划“松绑”华望汽车,股权结构上广汽集团(含埃安)对华望控股低于40%,此举在汽车圈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股权调整,而是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
要理解这步棋的精妙,得先看清“控股权与创新力”之间的关系。广汽集团之所以考虑降低股权占比,其主要是为了提升效率,通过降低绝对控股权,破除传统车企子品牌的“决策层级束缚”,强化华望新模式下的灵活性与创新力,对于华望汽车未来的布局十分有利。
可以预见,“轻控股”架构与清晰的战略定位,将为华望汽车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注入强劲的动能。不过目前关于股权调整事宜的磋商还处于早期阶段,尚不确定能否达成协议。对于广汽集团而言,这是一次全新的持股尝试,而对于行业而言,这是一次竞争逻辑的重构。
华望汽车,轻装上阵
目前,中国新能源车市已经形成了“传统车企+新势力+科技企业”三方角力的复杂竞争格局,诸多参与主体凭借自身优势展开激烈市场争夺。相比之下,作为国企的广汽集团,需要承担着稳定就业、带动地方经济等多重社会责任,这使其竞争节奏难以像新创企业那样轻快灵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传闻中的广汽控股低于40%的“轻控股”模式,将能确保华望汽车“轻装上阵”。事实上,广汽集团通过降低绝对控股权,破除传统车企子品牌的“决策层级束缚”,让华望更贴近市场化运作,决策效率提升,更适配高端新能源市场 “快迭代、强创新”的竞争节奏。
广汽计划“松绑”华望汽车,只是起点。对外开放股权,引入更多的战略投资者,是当下造车新势力常见的运营模式。华望汽车有望引入更多战略性股东投资,有利于丰富华望品牌的创造力,为客户打造更符合他们需求的、多元化的产品,从而提升华望的综合竞争力。
这也意味着,广汽集团不再谋求对华望汽车绝对控股权,或以“轻控股”和“监督”的方式参与华望汽车的运营。接下来,华望汽车将是一家按市场化机制独立运作的公司,日常经营由华望汽车经营管理团队负责。
相比部分车企因“强大的控制欲”导致项目“烂尾”,我其实非常佩服广汽做出此次决策的决心和魄力。广汽展现了其深远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决策能力。在制定战略时,广汽不仅充分考虑了当前的市场动态和竞争环境,还深入探讨了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保证华为主导权
广汽集团从2017年起就与华为建立合作关系,曾是第一批与华为开展 HI 模式合作的车企。2024年以来,双方合作明显深化,从去年11月官宣合作,到今年3月公司成立,再到如今大规模招聘与经销商招募同步推进,华望汽车的推进速度空前迅速。
华望汽车快速推进,不仅是要向市场释放更积极的信号,更是如今双方“耦合度”更高的客观证明。在今年3月的投资者说明会上,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表示,华望产品的详细定义与定位将由华为主导,广汽提供支持及体系保障,以发挥“广汽制造+华为智能”的互补优势。区别于单纯的零部件供应或者是技术输出,华望的合作贯穿了品牌、产品、营销、服务、用户、制造等几乎所有环节。
按照目前已知的信息,距离华望汽车首款车型的推出还有一些时间。但从华望成立的初衷去看,中高端市场将其主打的核心区域。据悉,华望汽车规划了轿车和SUV两款车型,动力形式包括纯电与增程,预计明年面世。两款新车的内外饰、三电、智能化与底盘等都将带有华为的 “影子”,主要面向30万元级市场。
在销售渠道方面,华望汽车近日启动了面向全国的城市招募计划,首批优先招募40个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核心市场。渠道模式采取“1+N”(用户中心+体验中心)布局,并坚持少商多店原则,试图以更密集的触点覆盖高端用户群体。
总结
从研发到生产,从体系到渠道,再到传闻中低于40%的“轻控股”模式,足以让外界相信,广汽在和华为合作一事上,并非是将华为作为供应商来看待,而是倾尽全力保证华为主导权,确保华望品牌的灵活性与创新力。华望模式的成败,将成为检验中国汽车产业跨界协同创新能力的关键试金石,值得整个行业密切关注。(文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