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24年最火的关键词是“800V”、“智驾”、“AI”……
那现在来看,2025年之后最热的风口,恐怕就是“固态电池”了。
因为不止一家车企放出信号,2026年将正式上车固态电池;
就连动作一向低调的奇瑞,也官宣成立鲲鹏电池品牌,并声称将在2026年推出能量密度高达600Wh/kg的全固态电池——几乎是现在三元锂电池的两倍。
但就在“类似的消息”漫天飞舞之际,主流车企根本没人提,之前的新能源车主怎么办。
说白了就是,他们就不能换固态电池了吗?
要顶着“不够安全”、“续航短”、“充电慢”的液态电池,就这么将就吗?
问题就在这儿了——老车主现在买的新能源车,大多数都用了磷酸铁锂,少数是三元锂电池。
它们的共同点是:液态电解质,天生容易起火,一到冬天续航打骨折,快充还是“快得有限”。
可一旦固态电池真上了车,情况就完全变了:
零下30℃也能满功率输出,能量密度翻倍、甚至还有“充电10分钟,续航800km”的测试数据……
你说,这谁不眼红?
但问题是,车企也没说可不可以换,怎么换这件事。
等到固态电池发布,这些车主不是完了吗?
甚至打骨折,都没人要他们的二手车!
理论上看,确实有这个风险——而且不是“杞人忧天”,是历史早就给出过答案。
譬如在2020年前后,也有一批“尝鲜”的电动车主,吃过类似的亏。
那时候,很多主打智能的电车,续航普遍在400多公里,看上去已经不算差;
可放在今天这个动辄700km、800km的时代里,完全跟不上节奏了。
以2021款小鹏P7为例,最低配的CLTC续航是480公里,落地价20万出头。
但现在呢?二手平台上7-8万都有些卖不动;
甚至有车主挂了一个月,问都没人问——哪怕你开的不多、车况还不错。
至于说为什么?
很简单:
技术进步太快,电池、智驾、快充每年都在迭代,原本“中产新宠”的智能车,转眼就成了“过气网红”。
而固态电池的到来,带来的性能跃迁只会更大更彻底——
那老车主会吃的亏,肯定也要比前几波要要大,不是吗?
这种担忧的确有道理,但话说回来,也不能全怪车企。
你得明白,固态电池不是“手机换电池”这么简单,它涉及结构、电控、热管理、充电系统的一整套重构。
以目前主流的800V平台来说,不少现售车型还停留在400V架构,哪怕勉强能“焊上去”,也压根跑不出固态电池该有的性能。
更别说不少车企内部,其实连全固态的测试样车都还没做完,2026年能不能如期量产,都是未知数。
所以你让他们现在就告诉你“能不能换”,说白了,他们自己也没底。
而从商业角度看,车企更不愿“提前拆穿”自己现在卖的产品可能很快被淘汰。
你想啊,一边卖铁锂老架构,一边告诉你两年后全固态上线、快充秒杀、冬天不衰减——那谁还下单?
所以他们选择“沉默”,甚至刻意模糊时间表。
说白了,不是不知道,而是不能说。
但这个“不能说”,代价是谁来承担?恐怕还是那群已经掏钱买单的老车主。
所以,给大家的建议就是:
别再盯着“现在最热的是什么”,而是要问——
这些“新东西”来了之后,你手上的这台车,会不会突然变得没人要?
因为固态电池不是遥不可及的噱头,而是真的在一步步逼近;
你或许还不觉得急,但技术的加速曲线不会等你:
市值腰斩、售价跳水、二手车滞销,过去几年已经一幕幕上演过了。
因此,真要买车,就买个便宜点的将就用用就好了,不要上高配置。
否则,现在想一步到位,搞不好2-3年后,会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