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造车们在第33周的销量数据出来了,除了零跑一家销量突破万辆之外,其他新造车的销量其实并不乐观,比前几周的销量已出现显著下跌,这可能与丰田等外资电车抢市有关,如果无法突围他们可能陷入死亡螺旋。
新势力们都喜欢说增长,那主要是同比,然而在环比方面其实并不乐观,今年6月份几家新造车的销量一度神奇地增长,周销量甚至突破万辆,然而到了8月份这些新造车们就不太乐观了,销量普遍较之前的周销高峰下滑。
销量出现环比下滑可能在于传统汽车企业不断加强抢市,吉利+银河+领克的周销量达到2.97万辆,奇瑞等也不断加强抢占电车市场,这些传统汽车企业日益看重电车市场。
外资车其实也在加大力度并已找到突围的方向,日产N7、丰田BZ等车型都在电车市场打开了局面,其中丰田在电车市场的进攻尤为凶猛,在BZ系列获得市场的认可后,丰田干脆成立了中国研发团队,专门研发针对中国市场的电车。
这些传统汽车企业除了在研发方面下力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在价格方面,国产传统汽车企业的电车贴着几家电车企业的车型定价,丰田、日产的车型都在10万出头,凭借实惠的价格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此外就是传统汽车的售后服务更为完善,随着消费者逐渐认识到即使是电车也需要看重售后服务之后,这些消费者如今对拥有完善售后服务的传统汽车企业更加信赖,即使买电车也偏向了传统汽车企业。
相比起传统汽车企业,新造车企业仍然高高在上,售价偏向于20万以上的价位,过高的价格,让消费者对他们难以承受,在有得选择的情况下,消费者当然会选择价格更为实惠的车型。
新造车的售后服务方面难以跟传统汽车企业相比,甚至有新造车的销售店数量接近售后店的两倍,这被诟病新造车只在乎车是否卖出去,而车卖出去之后就不管了,导致有车主维修保养的时候需要来回跑700公里。
新造车如此做也是无奈,诸多新造车企业盈利的仅有有限的数量,而售后服务又极为烧钱,甚至有经销商因被压货等因素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这让新造车左右为难,不投钱搞售后就难以完善,投钱的话他们自身的资金链都相当紧张。
尤其是去年以来多家新造车陷入困境,导致车主难以获取维修保养,甚至出现有车主提醒勿碰撞,因为难以找到配件,这更是让消费者对销量规模小的新造车警惕,尤其是价格昂贵的部分新造车,消费者更不愿尝鲜。
可以预期如果新造车找不到突围的办法,销量不进一步增加,而丰田这些实力强大的外资车企又在不断抢市,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一旦达到一个质变的阶段,这些销量偏小的新造车就可能陷入死亡螺旋,这是一个可以预期的可怕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