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总决赛在杭落幕 学生PK智能车
企业现场来抢人 本报记者 邱伊娜 通讯员 粟乐妍 程振伟
8月20日,第二十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总决赛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馆落幕。在过去的几天里,全国294所高校、700余支队伍、3000余名师生带着他们设计、制作的智能车展开了巅峰对决。
为了这场比赛,机器人、计算机、电子信息等各个专业的学生基本准备了半年以上,每辆小车都是亲手设计打造。
这次也是杭电继2010年之后第二次举办全国总决赛。赛场外,学校特别发起“英才腾飞、创新筑梦”招聘交流计划,英飞凌科技、宇树科技、小米汽车、长安汽车等科技公司现场设置招聘展位,点对点为参赛者或在校学生提供就业咨询。
700余支队伍集结
开展智能车巅峰对决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是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的全国顶级赛事,2006年由清华大学发起,清华、浙大等半数以上985高校积极参与。
杭电电子信息学院老师颜斌是本次总决赛的赛事工作者之一,据他介绍,今年参加总决赛共有700余支队伍,来自9大赛区,“都是各大赛区前10%的选手,堪称巅峰对决。”
比赛分为竞速组、创意组和室外组3个组别,合计10多个赛项。竞速组顾名思义,考验的是智能车跑完赛道的速度,时间区分度精确到1毫秒。其中不同小组别又有不同差别,例如平衡轮腿组的小车是两轮的,要在赛道中稳稳地越过障碍;双车组中的前车要通过红外灯牵引后车一起动。创意组主要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农业等赛项,需要智能小车在赛场上完成特定任务。室外组的智能小车直接在操场、马路、草坪等室外环境运行,侧重于考察室外复杂环境下的目标识别、自主导航等能力。
每一辆智能小车,都是队员们“没日没夜”从0到1“手搓”出来的。
2023级自动化专业学生田靖杨是杭电完模一队的成员,她参加的是完全模型组比赛,这个组别中的小车更贴近我们现实中的汽车模型,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外壳。在赛道里,小车要完成侧方停车,抄近路等任务。目前,该组全国决赛已经完成,杭电完模一队拿下了预赛决赛双第一,比第二名快了将近两秒。
队长江仕杰说:“比赛过程中,技术是一方面,更多的是拼团队合作的力量。”
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的一支小队参加的是缩微光电组的比赛,这个组别的赛道比较小,车也更小些,需要凭借光电技术精准避开锥桶障碍物,完成跑圈。
队长徐璟灏是计算机专业,他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自己的“手搓”小车,每一个细节都由团队成员一起亲手打造。
十几家知名企业HR到场
开启现场抢人模式
恰逢比赛创办20周年,一向在学生就业上下功夫的杭电真的把著名科技企业的HR都请来了,如英飞凌科技、宇树科技、小米汽车、长安汽车等十几家单位设置招聘展位,学生一头参加比赛,一头还能打印一份简历,为未来求职做准备。
“在技术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涵盖了汽车电子、自动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电机驱动、计算机、机械、能源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在能力上,比赛非常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自我驱动能力的协调发展。”一家企业的HR告诉记者,参加比赛的同学都将是未来智能汽车行业的优秀人才。
以杭电为例,近五年经过智能汽车竞赛锤炼的学生约七成进入国内外顶尖高校继续深造;而华为、海康、宇树等行业龙头以及新能源车企则成为竞赛获奖学生的就业首选。
来自黑龙江一所高校的张同学比完赛,就打印了一份简历,排在了海康威视的队伍里,“我们组预赛排在20多名,进不了决赛,拿不了奖,带个offer回去也好。”张同学嘿嘿地笑了,“我比较想去大型的科技或汽车企业,平时在学校与江浙沪的企业接触得少,这次来了正好!”
现场一家科技公司来了两个HR,每个人手里都拿着厚厚一叠简历,她们告诉记者:“我们上午印了一百多份招聘折页,马上就发完了,下午还去加印。今天收到的简历中有50%左右都是这次比赛的参赛选手,给了我们很大的惊喜。”
她们表示,平时招聘的过程中会比较看重竞赛经历,这部分毕业生大多综合能力强,也非常对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