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管宏业
重构上汽,暗含着从“规模为王”到“生态共赢”的范式革命
中国车市的聚光灯三年换了三拨主角。从新势力的狂飙突进,到跨界玩家的概念轰炸,再到价格战中的惨烈肉搏,没有谁能永立C位。
但2025年盛夏的一组数据,却让一个熟悉的名字重新定义了行业的坐标系——上汽集团以连续七个月的同比增长(7月增速达 34.2%),在价格战的红海与贸易壁垒的寒流中,划出一道逆势上扬的增长曲线。
这不是简单的“王者归来”。当“内卷”成为车企集体焦虑的注脚,上汽的“七连涨”更像一面镜子昭示:在祛魅反内卷的时代,中国汽车产业最需要的不是昙花一现的爆款,而是能穿越周期的 “主心骨”。
这种重构,既体现在自主、新能源、出口三驾马车的协同发力,更暗含着从“规模为王”到“生态共赢”的范式革命。
铸牢主心骨:在失衡的车市重建平衡
上海安亭汽车城的展厅里,智己销售顾问李磊最近总被同一句话问住:“你们怎么每个系列都要排队?”7月的成绩单给出答案——他负责的门店单月销量同比翻番。
这种热销并非个例,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上汽自主品牌销量达21.4万辆,同比增长39.4%。乘用车、大通、五菱三大板块同比增速分别达 19.2%、21.1%、59%,呈现罕见的 “全线飘红”。
自主板块的崛起不是偶然。当多数车企将资源押注单一品牌时,上汽的“大乘用车”整合已显成效:荣威 D6 DMH 创下2208公里续航纪录的背后,是DMH超级混动系统的技术共享;MG以18万辆销量成为欧洲最畅销的中国汽车品牌,并首次在半年销量中将特斯拉甩在了身后。
这些极具说服力的数据,佐证了上汽用户为先的转型。“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用户能买到最好的产品。只要消费者满意,我们就值得拼。”
1-7月自主品牌累计销量达151.8万辆,同比增长23.3%,占公司销量比重达63.5%,较去年同期提升4.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每卖出三辆上汽车,就有两辆是自主品牌。
新能源的爆发更具说服力。在深圳南山的充电桩旁,智己车主陈女士的L6正在补能,“450 公里纯电续航,一周充一次足够了”。这种体验背后,是上汽新能源车64.9%的同比增速。
不同于某些品牌靠单一车型冲量,上汽的新能源矩阵呈现梯度分布:五菱7.2万辆的销量夯实基盘,智己39%的增速突破高端,上汽通用54.7%的增长则显示合资电动化的潜力。76.4万辆的累计销量,相当于每天有 3500 个家庭选择上汽车型开启电动生活。
海外市场,上汽以韧性抵御全球化逆流。鹿特丹港的码头工人最近发现,MG 的滚装船频次未受关税影响,“他们的混动车型卖得比日系还好”。在欧盟反补贴税的冲击下,上汽 1-7 月在欧洲终端交付近 18 万辆,HEV 车型占比超六成,这让MG成为当地最畅销的中国品牌。
目前,上汽在海外拥有超过100个海外零部件生产基地、超过20个销售服务中心、超过3000个海外经销商网络,打造伦敦、硅谷、特拉维夫3大研发创新中心,和泰国、印尼、印度、巴基斯坦4个生产制造中心,以及海外出行公司和金融公司,还建成了中国第一、全球领先的整车物流运输自营船队。
在价格战撕裂行业的当下,上汽的均衡增长恰是主心骨的最佳注脚:当多数企业在单一维度赌输赢时,它用全产业链的韧性证明,中国汽车需要的不是孤注一掷的 “赌徒”,而是能稳住基本盘的 “压舱石”。
兑现承诺:从“朋友圈”到生态共同体的跃迁
与华为的“尚界”合作打开了汽车业全新合作界面。当多数车企与科技公司的合作停留在“采购方案”层面时,上汽为这个项目投入5000人团队,开放临港“灯塔工厂”,甚至将底盘技术共享。
这种深度不是“谁主导谁”的零和博弈,而是 “华为的珍珠需要上汽的项链串联”:20万级智能SUV尚界H5即将震撼登场:激光雷达+鸿蒙座舱,华为ADS 4.0智驾系统首次下探,百万级体验触手可及。增程1300km续航+纯电700km双选择,真三座空间重构家庭出行标准,这种 “技术平权” 的普惠,正是生态协同的终极价值。
合资2.0时代的破局更具示范意义。在嘉定的上汽奥迪工厂,工程师正测试 A5L Sportback的智驾功能,“德方负责底盘调校,我们主导智能座舱,这种分工效率很高”。这款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的燃油车,上市12小时锁单超8000台,打破燃油轿跑小众标签。这台车既有跑车性能,又兼顾家用需求——重新定义年轻消费主张,让个性与走量不再矛盾。
数据显示,7月上汽合资品牌销量同比反弹 26.1%,别克“至境”、AUDI E5 Sportback 等新品即将陆续推出,证明合资不是负担,而是可以通过“中方主导智能化”重焕生机。“全球伙伴要用上汽的电子架构,这才是中国汽车的输出革命。”
跨界生态的深度融合藏着更大野心。在张江实验室,OPPO 的工程师正在调试车机互联系统,“MG4 的用户以后能用手机直接调用车载摄像头”。这种“车机即手机”的体验,源于双方共建的跨终端生态。类似的合作还有很多:与清陶能源共研固态电池,2027 年能量密度将达 500Wh/kg;联合Momenta开发的飞轮大模型,让智驾学习效率提升 3 倍——这些布局构建起“内环自研+中环整合+外环生态”的技术壁垒,目前其智能生态网络已覆盖350个项目,管理资产超600亿元。
从“单打独斗”到“生态共生”,上汽的承诺兑现揭示了一个新逻辑:当汽车进入智能时代,竞争单位已从单一企业升级为生态阵营。谁能聚合制造之美、智能之美、创新之美,谁就能定义下一个十年的产业规则。
科技赋能:从“技术炫技”到“用户价值”回归
7月26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上,上汽智己汽车和上汽友道智途双双获颁上海市新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上汽集团由此成为行业唯一一家获得乘用车和商用车领域“双牌照”的企业。
这款获得 L4 牌照的车型,方向盘可自动收纳,其背后是上汽友道智途的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当行业沉迷于“激光雷达数量”的攀比时,上汽的科技赋能始终锚定一个原点:解决用户的真实痛点。
安全技术的偏执构筑起护城河。在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的实验室里,工程师正在进行电池针刺测试,“国标要求 2 小时不起火,我们的标准是两周”。这种“冗余设计”体现在细节里:别克E5 的电池包采用航天级气凝胶,耐温达 1200℃;智己L6的车身使用 1500MPa 热成型钢,占比达 73%。这种投入让上汽敢于承诺“一旦自燃就赔新车”,而背后是 25000 项有效专利的技术底气。
更难得的是技术迭代的速度:全新MG4投入 5 亿元研发的热管理技术,冬季制热效率提升30%,10.4kWh/100km 的电耗让挪威车主惊呼“比特斯拉还省”;智己“恒星”超级增程技术通过主动降噪,让增程器介入时的噪音降至 60 分贝以下——这些突破不追求参数极致,而是让普通用户能感知到实实在在的进步。
技术转化的效率彰显体系能力。在宁德清陶能源的工厂,半固态电池正下线待装,“下个月就能批量装车MG4”。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上汽的新技术落地周期比行业平均缩短 40%。
这种高效源于“大乘用车”板块的整合:研发总院的电池团队、零束科技的BMS系统、海外业务的认证专家协同作业,让固态电池跳过“概念-试产-量产”的漫长周期。正如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所言:“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样品,而是用户能摸到的产品。”
当不少企业把 “科技” 当营销噱头时,上汽用 1500 亿元的研发投入证明:真正的技术赋能,不是堆砌参数的炫技,而是让用户在每个出行场景都能感受到的进步。这种 “用户导向” 的科技观,恰是其穿越周期的底气。
未来可期:产品矩阵背后的增长逻辑
上海车展的媒体日,荣威M7 DMH的展台前围满了摄影记者,前劳斯莱斯设计师的手笔让这款车成了“网红”。“溜背造型+超级混动,目标是月销过万”,产品经理的介绍透露出上汽下半年的野心。
从8月开始,包括荣威M7 DMH,尚界H5、智己LS9、AUDI E5 Sportback等重磅车型将密集上市,形成“月月一款新车”的节奏。
技术迭代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在上汽研究院,工程师正在测试MG4的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提升30%,充电10分钟能跑200公里”。这款 9月上市的新车,将解决电动车“续航焦虑”的最后一公里。
同期上市的智己LS9更具颠覆性:5279mm的超长车身搭配四轮转向,在狭窄路段也能轻松掉头;钠锂混动电池的采用,让其纯电续航达450公里,综合续航超1300公里——这些技术突破不是炫技,而是精准击中家庭用户的长途需求。
市场覆盖的密度形成饱和攻击。20万级市场有尚界H5的“华为智驾+上汽制造”组合,30万级市场有智己LS9的旗舰配置,10万级市场有荣威M7的设计美学——从价格到场景的全覆盖,让上汽避免了“押注单一市场”的风险。
数据显示,上汽产品在15-35万元主流区间的渗透率已达 68%,这种均衡布局能有效抵御市场波动。更关键的是 “双锁流程” 机制的作用:销售团队提前介入研发,让荣威 M7 这样的新车未上市,单店就收取了300份意向金。
全球化的纵深打开增量空间。在泰国罗永府的工厂,MG ZS的右舵版正在下线,“针对东南亚市场强化了空调制冷和涉水性能”。这种“全球车型+区域定制”的策略,让上汽在170国市场都能找到增长点。未来三年,17款全新海外车型将陆续投放,其中欧洲市场的纯电车型占比超70%,东南亚市场侧重混动产品——这种精准定位,让其在贸易壁垒中找到突围路径。
这些新品的集中上市,本质是上汽 “体系能力” 的集中输出:从技术研发到生产制造,从生态合作到市场洞察,每个环节的协同最终转化为产品竞争力。这种 “厚积薄发” 的增长,比短期爆款更具确定性。
人汽观察:主心骨的本质是长期主义的胜利
上汽的“七连涨”不是偶然的市场运气,而是一场深刻变革的必然结果。从组织重构打破壁垒,到生态共建开放共赢,从技术深耕夯实根基,再到产品迭代持续输出,这个拥有70年历史的企业,在持续的深化改革与自我创新中,重构中国汽车产业的主心骨。
在行业深陷“规模焦虑”“价格依赖”的当下,上汽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朴素道理:真正的领先不是一时的销量冠军,而是穿越周期的体系能力;不是孤芳自赏的技术炫技,而是美美与共的生态胸襟。
当“尚界”的智能与“MG”的全球、“智己”的高端与“荣威”的普惠交织成中国汽车的交响乐,我们或许能更清晰地看到:这家七十岁的老牌车企,在钢铁洪流中刻下“言必信,行必果”的笃定。而所谓主心骨,不是永远站在C位的光环,而是在产业震荡时,能稳住阵脚、照亮方向的那份笃定与担当。
而这,就是上汽重构中国车市主心骨的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