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能源汽车赛道日趋白热化的竞争,青岛摸索出了一条错位进击的路子。
8月22日,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青岛市系列现场媒体见面会第四场——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专场。北京汽车制造厂营销公司(简称“北汽制造”)、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简称“解放青汽”)、上汽通用五菱青岛分公司(简称“上汽通用五菱”)、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简称“一汽大众”)四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链主企业集体亮相。燃油时代的“四大巨头”集体转向,不难看出青岛抢占新能源汽车“下半场”产业高地的野心。
如今的新能源汽车赛道,在经过“上半场”的几轮大洗牌之后,已进入存量肉搏的“下半场”,比亚迪、吉利等“油转电”国产代表是独一档的存在,蔚来、小鹏、理想、小米等新势力牢牢占据流量中心,华为凭借与车企合作共赢的生态模式“遥遥领先”……
相比之下,以一汽、上汽、北汽等老牌燃油巨头为代表的新能源转型反而容易被忽略,但对于青岛来说,这股“隐形的力量”恰恰是值得努力抢抓的“错位机遇”。
细分“蓝海”掘金
当前,国产新能源乘用车品牌竞争愈演愈烈,留给各城市的时间窗口也越来越小,但在一些细分领域却仍可以称之为一片“蓝海”,比如新能源商用车。
中汽协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商用车2021年—2024年的渗透率分别为3.9%、10.2%、11.1%、17.9%,截至2025年6月,这一数字已攀升至29%,市场尚处于蓄力阶段,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而这正是青岛看到的机遇。去年5月,青岛发布《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5年)》(简称《行动计划》),计划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基地和出口牵引型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从企业方面来看已取得不少成效。
作为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解放青汽一直是商用车领域的佼佼者,公司现有中重卡、轻卡、新能源、出口四大核心业务,覆盖重、中、轻、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全系列产品,在整车轻量化、家居化、混动节油、清洁能源、电动化等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产品技术行业领先。
今年一季度,解放青汽实现整车生产4.2万辆,销售4.6万辆,交付了一份不错的战报。其中,公司积极落实中国一汽“ALL in”新能源战略,实现中重型车销量1492辆,份额提升0.9%,轻型车新能源渗透率提升至7.2%;海外市场接连斩获沙特、印尼JH6批量订单,实现乌兹别克斯坦CNG轻卡样车导入,南非虎VH-AMT产品上市,支撑海外市场突破。
同样坚持在细分领域打天下的还有上汽通用五菱,“国民神车”五菱宏光MINIEV系列车型五年来累计销量突破170万辆,连续15年稳居微型面包车销量冠军,市场份额超30% 成为几代人的“专属记忆”。2025年1-6月,青岛分公司汽车总产量超25万辆,同比增长83%。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5.3万辆。
数据是最直观的佐证,找准方向后,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蓄势待发。
老牌巨头牵引
对于一座城市的产业生态来说,龙头的资源聚合能力就是最大的发展优势,汽车产业尤其明显。
以坐拥比亚迪全国最大生产基地的西安为例,2024年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4.3%,单比亚迪产量就达百万级。目前,西安已深度绑定比亚迪、吉利、陕汽等领军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聚集了三星环新、众迪锂电池、法士特、埃顿、特锐德等一批龙头企业,拥有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近14000家,新能源汽车专精特新企业21家。
目光落回到青岛,青岛汽车产业起步早、龙头多,那些造车大企们在燃油时代积攒的产业链协同能力,也终将会成为新能源时代的竞争优势。
2023年,北汽制造正式成为世界500强魏桥创业集团新能源汽车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魏桥集团领先的铝产业优势,成为汽车行业唯一掌握全铝产业链的企业。并依托于魏桥新能源汽车科技集团资源背书,与多家单位进行合作,在关键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形成"整车厂-零部件企业-研发机构"的良性互动生态,带动产业链以创新驱动升级,比如在车身材料上,让汽车更轻、成本更低、车身材料更强,未来将助力极石汽车在轻量化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预计下一代极石产品的铝材料占比将提升至50%,白车身重量降低15%、扭转刚度提高11%、续航提升10%。
一汽大众和解放青汽则致力于构建全球化发展新格局,目前,一汽大众华东基地涉及供应商300余家,零件2000余种,为了将产业链协同,做到准时化供货,高质量供货,一汽大众将智能制造经验推广到供应商端,采用“精秩物流系统”将大众集团19个系统链接起来,实现根据排产需求准时化要货的全自动化物流体系;
而解放青汽也与青岛本地钢铁、轮胎、零部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推动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的本地化配套。并以新能源产品为核心,吸引力神电池等15家配套企业落户黄岛,形成“电机-电控-电池”三电系统本地化供应集群,年采购青岛零部件超300亿元,推动区域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延伸。
本土优势赋能
新能源汽车产业决胜“下半场”的关键是智能网联和出海,而这也正是青岛发挥本土优势的地方。
从本质上来讲,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和ICT产业的融合,一辆智能汽车使用的芯片数量大概在1000-2000颗,是传统汽车所需芯片数量的四倍,同时,终端显示屏也是新能源车不可或缺的“科技范儿”。而与之相关的集成电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皆是青岛重点布局的新兴产业,借智能网联化趋势,拓展汽车电子产业不失为一项不错选择。
事实上,青岛一直在不懈探索,早在2021年5月底,海信集团旗下海信家电就完成了对日本三电控股公司的收购,此后开始在汽车电子领域进行车路协同、智能座舱、整车热管理的布局;
2022年9月,海信与蔚来汽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领域、海外市场拓展、家电产品集采等领域开展多产业、全方位的战略合作;
2025年,解放青汽依托一汽解放(青岛)商用车开发院,策划开发JH6 L2++等智能辅助驾驶车型,采用激光雷达+高精地图+域控方案,实现车道保持、自动变道、导航辅助驾驶等5项核心功能,产品竞争力国内领航。2025年我们还完成北辰智能架构的搭建及应用,可实现L2级辅助驾驶,后续我们将继续迭代升级,计划2027年北辰二代实现中央计算+边缘域控,满足L2++级辅助驾驶功能。到2030年,北辰三代将实现云端控制和开源共创,通过AI赋能,具备L4级自动驾驶功能。
此外,中国车企加速出海的趋势,也值得青岛特别关注。近两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加速拓展海外市场,电动载人汽车已经“入列”我国出口产品“新三样”。青岛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不仅濒临港口,且构建了向上合组织国家的贸易平台,以“出口”为支点,将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青岛大港口岸新能源车出口呈现爆发式增长,一季度累计出口5036辆,较去年同期增长160%,创历史新高。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格局尚未定型的当下,洗牌仍在进行,找对发力点的青岛,实力不容小觑。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吕华 孟达)
编辑: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