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照拿了不敢开车?新华社这条视频让百万网友“找回自信”
一条看似普通的驾驶教学视频,却在短时间内席卷网络,收获近百万收藏。它之所以能引发如此轰动,是因为触碰到了无数中国车主共同的软肋——那本拿到手却始终未真正用起来的驾驶证。
2025年8月下旬,新华社在多平台发布了一条题为《保姆级新手开车教程》的视频,没想到瞬间引爆全网。视频里的专业教练,用最接地气的语言,把驾校老师常挂嘴边的“凭感觉”拆解得清清楚楚:双手就是车辆的宽度,左手对应左前轮,右手对应右前轮;拐大弯要看后视镜,遇小弯则对照肩膀。
这些口诀简单直接,却让许多一直不敢独自开车的人瞬间找到了信心,就像有人为他们推开了一扇通往自由驾驶的大门。
现实中,“本本族”的困境随处可见。有人留言说:“驾照拿了三年,每次要开车就心跳加速,最后只能放弃。”甚至有不少人考完驾照后,驾驶证就被丢进抽屉里,一放就是几年。究其原因,大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人还没上车就先想象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故,心理压力过大;二是对车不熟悉,尤其在停车、倒车时缺乏信心,担心技术不到位会出问题。
正因为如此,这条新华社的视频才让人拍案叫绝。教练没有用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术语”,而是把抽象的操作感受转化为具象的动作提示。“双手是车宽,大拇指对应车轮内侧,小拇指对应外侧。”新手司机一下子就能在脑海中建立起人与车的空间关系。
视频里甚至连后视镜的调节也被拆解得一清二楚:左镜的右下角要看到前门把手,右镜的左下角同样如此,而这两个点就是后车轮的参照;内后视镜的底部则是后保险杠的位置。把模糊的“感觉”变成可量化的参照,让无数驾驶小白第一次感到“心里有底”。
很多人不敢上路,说到底是心理上的畏惧。面对车流、红绿灯和复杂路况,新手司机容易紧张,害怕出事故、害怕违章,压力自然就大。更别提不少人学车时开的都是教练车,等到自己真正买车,面对新车上的功能按钮和驾驶习惯又是一头雾水。如果家里没车、缺乏练习机会,那驾驶技术更是无从提升。
针对这些顾虑,专业人士提出了不少建议。比如缺少经验,那就抽空找一片空旷道路练习操作;心理压力大,就先从低速、车少的路段开起,循序渐进;不熟悉自己的车,可以认真翻阅说明书,或者请教老司机,一点点摸清楚车子的脾性。有人陪练,或者报名新手驾驶培训班,也能增强信心。最重要的,始终要遵守交规,养成观察路况的习惯,久而久之,紧张感就会消散。
恶劣天气同样是新手司机心头的“坎”。媒体提醒,暴雨天出门前要先给车辆来一次“安全体检”:雨刮器能不能快速扫水,灯光是否齐全,胎压正常不正常,胎纹够不够深。上路后一定记住雨天铁律:减速慢行,保持两倍以上车距,开示廓灯和近光灯,坚决不用远光。遇到积水路段,更要谨慎,先观察水深,超过半个轮胎就不要冒险,确认安全后再低速、匀速通过。
这条视频火爆后,评论区里瞬间热闹非凡。有人感慨:“原来不止我一个人拿了驾照却不敢开车,五年了还是不敢单独上路。”也有人直言:“这视频简直救了我,那些教练总说凭感觉,可我就是找不到感觉啊!”甚至有老司机也坦白:“看了视频才发现,自己平时很多习惯并不规范,难怪总觉得心里没底。”
其实,方向盘前的恐惧,说到底是人对未知风险的本能回避。但安全感不是等来的,而是开出来的。一条让你紧张的窄路,走过几次就不再害怕;那个让你头疼的侧方停车位,练到熟了也能轻松搞定。
新华社这条视频走红背后,折射的是大众对“把复杂变简单”的渴望。人们需要的不是更多高深理论,而是能听懂、能照做的“人话”。当那些抽象的手感和经验被翻译成清晰直白的操作要领,驾照才真正从“摆设”变成了通向自由出行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