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超4400家4S店退网,相当于每天消失12家门店。行业亏损比例超过五成,4S店规模自2021年首次出现负增长。
2025年上半年,超1200家4S店濒临倒闭,仅27.5%的4S店完成既定销量目标,超七成经销商深陷达标泥潭。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令人触目惊心:52.6%的汽车经销商陷入亏损,这是近8年来亏损比例首次突破50%,仅29.9%能够盈利。
在销量方面,仅有30.3%的经销商完成了上半年销售目标,而74.4%的经销商存在不同程度的价格倒挂现象——卖车意味着亏钱。
这场危机由多重因素共同引发:主机厂目标与实际市场脱节、新能源转型阵痛、消费者购车习惯根本性改变。
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的调研数据显示,目前主销车型仍有80%左右存在价格倒挂问题,倒挂金额普遍超过20%。
“15万-20万元的车,经销商优惠动辄5万元以上,扣除厂家返利每台车仍亏损4万元。”一位经销商集团负责人透露。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超八成的门店存在价格倒挂现象,六成左右的门店倒挂幅度甚至超过15%,经销商陷入卖一辆亏一辆的怪圈。
价格倒挂已成为行业“毒瘤”,直接吞噬了经销商的流动资金,导致普遍反映资金压力大。
截至2025年中,全国积压345万辆新车,创近两年新高,按每辆车15万估算,冻结超过5100亿资金。
那些产品力不强、品牌存在感本就不足的经销商门店里,展厅新车锃亮,停车场水泄不通。这不是汽车经销商的繁荣,而是库存积压窒息的一面。
越来越高的库存积压,使经销商的库存系数(即库存车辆与月销量比值)普遍超过警戒线。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升至56.6%,持续位于荣枯线以上。
不仅是主流价格区间的车型如此,就连豪华品牌也难逃厄运。
面对经营压力,许多传统品牌经销商开始转换门庭。华为与上汽联合打造的新品牌“尚界”近期开启招商,截至8月14日已吸引超1500家经销商报名,其中包括保时捷、沃尔沃、路特斯等豪华品牌4S店。
一位原宝马4S店投资人坦言:“现在卖传统豪华品牌电动车压力巨大,销量上不去,售后收入也萎缩。尚界背靠华为和上汽两座大山,品牌号召力强。”
部分“扛不住”的经销商选择从“BBA”投身到“蔚小理”,尤其是那些曾经依附于大众品牌和豪华品牌过惯了“躺着赚钱”日子的经销商们。作为当前中国汽车经销商集团的“一哥”中升集团,选择加入华为智选车的代理商队伍,在2024年底一次性获得50家左右的经营权。
有主流豪华品牌4S店的销售坦言:“此前经营豪华品牌时每卖一台车平均亏损2万元,转投问界后单车综合毛利提升至约1.3万元,谁都想赚钱。”
除了转投其他品牌外,也有部分车企和经销商选择了缩减门店。广汇汽车在2025年5至7月新增287家退网门店,占年初网点总数的近4成。
梅赛德斯-奔驰计划自2025年起削减超过100家门店,优化低效网点并提升整体运营效率;保时捷计划到2027年将中国经销商数量压缩至约100家。
当84.4%的经销商亏本卖车,消费者真能从中获益吗?残酷的现实是否定的。
经销商亏的每一分钱,最终都会以另一种方式转嫁给消费者。巨额优惠背后,往往隐藏着强制捆绑的高额保险和装潢礼包;低息贷款金融方案暗藏手续费;售后维修时,“建议项目”和“原厂推荐”价格水分惊人。
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4.3%,到了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下滑至3.9%。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为保住大客户,也不得不接受低于成本线的报价,订单越多亏损越严重。
在终端市场,超过八成的经销商陷入价格倒挂,使得行业平均利润率仅为4.1%。
经销商们不得不独自承受的巨额资金占用成本。但这些本应该流动起来的资金,此刻却在经销商的停车场里落了一层又一层的灰、淋了一场又一场的雨。
无论是汽车厂商重新制定规则,还是汽车经销商的自我调整,都是一个漫长的阶段。而目前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经销商的生存压力,需要被看到,也需要被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