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盘用料,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
现在的新势力车企,几乎已经彻底告别了“麦弗逊悬架”了——
保底就是“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甚至整套全铝合金都敢上。
可反过来看传统油车呢?
二十多万的合资 SUV、轿车,依旧是老配方——麦弗逊悬架,一成不变,毫无升级痕迹。
说来也奇怪了:
明明底盘,是燃油车最核心的“三大件”之一,为什么老牌车企不重视这块呢?
理论上看,大家可能会觉得“硬件归硬件,调校归调校”。
说白了,再高级的悬架若调校不佳,也无法带来好的动态体验;
反之,麦弗逊若精心优化,亦能有不俗表现。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保时捷718/911。
这些车可都是用的麦弗逊,但人家照样能跑赛道、做漂移,操控质感一点不含糊。
你拿把国产新势力的车拿出来,有几辆能比得上呢?
还有丰田卡罗拉、日产轩逸这种经典车型,虽然后悬挂用的是更简单的扭力梁,但调得软硬适中,也完全够用。
某种程度上,行车的质感远超同级别的电车。
考虑到这个情况,所以传统车企,就不怎么升级悬挂了。
说到底,我用成本更低的结构,照样能调出优秀的体验,那何必多花几千上万元堆料呢?
逻辑上,这么理解确实没毛病。
但问题是:
既然你有这么好的水平,用更好的用料,是不是车辆的销量好上很多呢?
难道它们不想多买点车吗?
鉴于此——可见,问题的答案,其实并没这么简单。
真正深究就会发现:
其实是车辆的平台布局与结构设计,限制住了燃油车!
至于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它们大多数是前置前驱结构,横着塞一个发动机+变速箱,本身就已经把机舱挤得满满当当;
再加上转向机构、电子模块、各种横拉杆……留给悬架的空间,其实非常有限。
而麦弗逊这种结构,恰好只需要一根减振支柱,从下往上一插就能解决问题:
不用额外布置上控制臂,横向占用极小,是空间受限平台的“救命稻草”。
也正因为如此,第一代沃尔沃XC90,为了横着塞进直列6缸甚至V8发动机,都不得不用麦弗逊撑场面;
等后来统一2.0T之后,空间富裕了,才改回了双叉臂——这就是现实的无奈。
再比如一众日系前驱车,就算你愿意多花钱上多连杆,车头位置根本给不了悬架太多“挥拳”的空间。
所以你现在看燃油车还在“坚持麦弗逊”,很大程度上不是偷工减料,而是平台限制下的“最优解”罢了。
想突破?对不起,不换整个平台结构,根本没戏。
但新能源车就不同了。
因为没了发动机,这时候你再塞一个横向占用更大的双叉臂结构,不仅不碍事,甚至还有富余。
你看理想ONE、L系列,虽说也有发动机,但本质是个增程器,只负责发电,体积比起横置2.0T小得多;
纯电平台就更夸张了,像蔚来ES6、小鹏 g9这类车,前舱简直成了“半开放空间”。
悬架工程师想怎么布置就怎么布置,不用为动力总成让位。
此外,电车的电池大多铺在底盘,全车重心天然低,50:50配平很容易。
这也意味着车身在过弯时更稳定、侧倾更小,对悬架的支撑性需求更明确;
相对而言,也更容易调校出运动,又不牺牲舒适的状态。
反观传统油车,前重后轻+高重心,不仅让前悬架更吃力,而且哪怕用上更强的结构,也未必能带来成比例的提升。
说白了,燃油车强行上高级悬挂,提升效果不一定很明显,配套投入还很高。
就这种情况,很多传统车企,自然不愿花大价钱投入了,不是吗?
总的来看就是:
新势力之所以敢在悬架上“铺张”,靠的并不是成本压得低,而是平台留得开。
这种从底层架构开始就做出的空间规划,才让“好用料”有了施展空间,也更容易被用户感知和认可。
而反观传统油车,不是不想上高级悬架,而是“动一次结构、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步改动就可能推翻整个平台。
于是乎,就出现了开头说到的这种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