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擎轰鸣,车城腾飞。
距离深圳市中心100公里外的“飞地”上,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在建设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核心承载区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从2018年成立至2024年,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5.6%,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5.9%,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主的“一主三辅”产业发展布局加快形成。
曾经的农渔四镇日新月异,“快”成为车城深汕发展最鲜明的注脚。这片土地,正以 “换挡加速”的疾驰姿态步入发展快车道,在产业链集聚、港厂融合、配套服务等赛道上全速冲刺。
比亚迪与深汕互相成就,比亚迪先后在深汕落子四期项目,项目从签约到落实,不断刷新“深汕速度”。
产业链集聚:“一主三辅”产业布局加快形成
近年来,比亚迪产能不断刷屏:2024年9月25日,比亚迪第9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深汕下线。仅过54天,比亚迪成立30周年暨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发布会在深汕举办。今年7月21日,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内,比亚迪举行第1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仪式,成为全球首家达成第1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车企。
在外界惊叹比亚迪产能之余,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背后的这片土地——深汕特别合作区。
短短几年间,从一片滩涂到千亿级产业集群。
2021年8月,比亚迪与深汕首次签约。4年来,比亚迪与深汕互相成就,比亚迪先后在深汕落子四期项目,总投资额超315亿元,形成了从零部件到电池到整车的全产业链布局。目前,一期已经满产、二期产能持续爬坡,三期PACK电池及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及四期电池包PACK项目上半年投产,项目从签约到落实,不断刷新“深汕速度”。
依托比亚迪“超级工厂”重大项目,但又不仅限于比亚迪。近年来,深汕以龙头项目牵引,全力打造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从产业布局来看,深汕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主,以新型储能、高性能材料、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为辅的“一主三辅”产业发展布局。
从发展数据来看,近4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5.5%,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5.4%,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9%,工业投资年均增长71%。
从产业链来看,深汕构建从汽车新材料、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整车制造到汽车贸易出口的完整产业生态。比亚迪、京西重工、延锋国际等近30家上下游企业“串珠成链”,新材料、动力电池、整车制造等各环节高效衔接,紧密联动。
7月8日,深汕特别合作区产业投资促进大会举办,签约智能网联汽车、高性能复合材料、智能制造等15个项目。 连续三年举办产业投资促进大会,为深汕引进、吸引了一批好企业好项目。
2023年落地的深汕高端电子化学品产业园,是深圳首个、华南地区唯一的高端电子化学品产业园,聚力打造百亿级高性能材料产业集群,正是深汕精心谋划构建“一主三辅”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协同联动的缩影。
速腾聚创去年入驻深汕特别合作区并已经投产,主要进行激光雷达的研发及生产。该企业的第100万台车载激光雷达已正式交付,成为全球首家达成该数据的科技企业。质量经理覃兆宇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作为新能源汽车链上企业,落地深汕,意味着客户有什么新的需求,供应链有什么新的技术,我们可以马上试验、采用并交付。”
港厂联动:出厂不到5分钟就装船出海
“从工厂下线到港口装船,全程不到5分钟。” 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内,一辆辆高端新能源汽车鱼贯驶下生产线,并随即登船出海。这条“出厂即出港”的物流线,诠释着港厂联动的“深汕效率”。
深汕特别合作区兼具陆海联通、东西联动的区位优势,辖区拥有深水良港小漠国际物流港。在当前新能源汽车出海的新趋势下,以港促产、以产兴城,港厂联动,成为深汕特别合作区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核心承载区的重要支撑。
7月以来,小漠国际物流港非常热闹,一辆辆新车登上比亚迪巨轮,再踏新征程。7月8日,小漠国际物流港首迎比亚迪“深圳号”滚装船,次日搭载6800余辆新能源汽车远赴欧洲。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运往欧洲的新能源汽车中,有1105辆是本地生产,标志着深汕生产的新能源汽车迎来首次出口。7月18日比亚迪“郑州号”在小漠港开启新船首航;7月28日小漠港新开通澳洲滚装外贸航线。8月8日,深圳小漠港首次实现“整车+零部件”协同出海……
热闹的背后凸显出小漠国际物流港的战略价值。《深圳市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赋予深汕搭建高端整车制造创新中心、零部件绿色制造中心、前沿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国际汽车贸易枢纽中心。
小漠国际物流港是支撑这一系列定位的关键要素。小漠国际物流港拥有19.5公里海岸线和14.5米天然水深,距国际主航线仅50海里。一期2个10万吨级泊位和1个5万吨级泊位投入运营,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优质、专业的物流服务,成为推动深汕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引擎。
以比亚迪为例,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是比亚迪国内各大生产基地中唯一实现港厂联动发展的基地。从比亚迪深汕基地到小漠港的运输距离仅4公里左右,打破了传统运输模式中港口与汽车工厂之间的距离壁垒,让比亚迪优选小漠港开展汽车出口业务。高效、便捷、通达的港厂联动服务圈为企业降成本、提效率,形成产、运、销汽车全产业生态链。
为了进一步提速,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深汕还和相关部门推动前置服务,小漠港实施了包括联合查验、智能调度、专线直达等措施,车子还没到港就已办妥手续,到港便登船。
自2023年开港以来,现已开通滚装外贸航线10条,业务通达欧洲、南美洲、东南亚、中东、地中海等地区。
今年,小漠港二期工程正式进入主体施工阶段。未来可满足2艘9200车位汽车滚装船同时靠泊装卸作业需求,预计2027年底投产运营。届时,小漠港将具备100万辆汽车装卸能力。
配套快速形成:与深圳市区“同城同质同效”
“在深汕,是深圳。”走在深汕大道上,这巨幅标语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日常。
自深汕特别合作区成立以来,基础设施、民生项目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深汕在营商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对标与深圳市区“同城同质同效”。
“全面加强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民生保障,加快打造高品质生活新示范区。”深汕将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吸引高精尖人才留在深汕。
区域发展,交通先行。这里有和深圳一样精心规划的综合交通体系。7月底,深东大道(创智路至新福路)建设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这是深汕特别合作区“五横六纵”区域交通主干网的重要“一横”,将连接多条主干道。
深汕将构建“四港五站”“五铁五高”“五横六纵”的综合交通体系,深度融入“深圳半小时”“广州40分钟”生活圈。深汕枢纽正全面加快建设,建成后深汕特别合作区高铁到深圳南山区仅需30分钟,对于深汕特别合作区加快与深圳一体化发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深汕4个街道没有1所高中。如今,深汕正在高标准构建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链条教育体系。去年9月,拥有9900个学位的深圳办学规模最大的高中园在深汕开学。深圳中学、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南山外国语学校等名校资源,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办学规模1.5万人的深职大深汕校区加快建设,预计2026年实现首开区招生办学。
医疗方面,深汕完善与深圳一体化的医疗配套设置,布局优质医疗资源。北大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已运营多年,首个三级综合医院深汕人民医院预计年底启用,为居民带来优质医疗服务。
来深汕,安居乐业。深汕构建初步成型的“双六十”住房体系(保障房建筑面积不低于总住房建筑面积的60%、保障房套数不低于总住房套数的60%),充足的保障房供应能更好满足深汕民众住房需求,截至目前规划建设保障房项目15个,已建成项目6个约1.1万套。推进住房常态化配租模式,累计保障约5700户、1.8万人的住房需求。
逐渐完善的高标准配套、不断落地的大项目也让深汕特别合作区正成为投资优选地。2021年,好兄弟声学整体搬迁至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产业规模不断做大。负责人赵凯潜认为深汕很有魅力,他说:“充足的发展空间、良好的产业发展政策、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合作区就是一个‘小深圳’。我们看好这里的未来。”
从“经济洼地”,到现代化滨海新区、产业新城、田园都市,深汕“拔节生长”,以“深汕速度”飞驰前行,加快建设深圳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核心承载区、努力做实做强东部板块高质量发展战略引擎,为深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作出深汕更大贡献。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宽 通讯员 徐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