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5年前,如果有人说:
日系的辉煌终将远去,像本田这样月销曾经到20万辆的品牌,会跌落神坛——你敢信吗?
大概率会嗤之以鼻,甚至觉得这个人疯了!
但5年后,这个情况却真的发生了:
因为数据显示,2024年7月,本田中国的销量只有44817辆,同比下滑14.75%;
而1—7月累计销量也只有35万辆,同比大跌23.16%。
更扎心的是——这,已经是本田在中国市场连续第五年下滑。
参考这种情况,不管你是否承认:本田这个品牌,已经站在生死边缘了。
这可能听上去有些夸张,但东风本田执行副总经理潘建新,也直言不讳地提到:
我们已经身处生死局,退无可退了……大家必须清醒认识到,东风本田已经站在悬崖边缘。
至于说为什么说的这么绝对。
原因在于:
本田在中国市场,确实已经陷入了下滑陷阱——而且是经历过一轮又一轮“自救”之后,依然无力回天。
举个最直观的例子:
5年前,思域的指导价还高达14.39万起,那时候月销破万很正常,甚至一度供不应求;
而现在呢?优惠价已经砍到了9.19万起,结果销量却只有3609辆,连零头都不如当年。
不光是思域,像CR-V、雅阁、皓影、英仕派这些老熟人,也都在不同程度上“跌跌不休”。
而“细节翻开销量榜”一看,整个2024年7月,本田在国内市场,已经没有一款车型月销过万。
而更扎心的是:本田两家合资公司的总销量,加起来都还不如零跑汽车了。
一家才成立没几年的造车新势力,居然把本田踩在脚下……
你说,到了这个地步,还能不算“生死边缘”吗?
那深究其原因,本田销量下滑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新能源冲击太猛,还是自己转型太慢?
这些都没错,但在我看来——
最根本的问题,是它曾经过得太安逸了。
说白了,过去十几年,日系车在中国一直顺风顺水,本田更是“躺着赚钱”——它当然没有改变的动力。
拿思域来说,一代比一代火,光是2020年就卖出了245126辆;
刚上市那阵子,甚至还一度加价提车,火得一塌糊涂。
CR-V和雅阁就更不用说了,某种程度上,热度比思域还猛。
你说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本田哪来的紧迫感?根本没想过要革自己的命。
也正因如此,当新能源车、智能车卷得飞起的时候,它还在原地踏步——
重复那几板斧、继续吹“i-MMD的加速多平顺”。
但现实很快就给了它重重一击:
新能源大潮扑面而来,本田却毫无还手之力。
连e:NS1这种“号称是新能源转型代表作”的车型,上市初期也没掀起多大水花,最后只能靠终端大幅优惠清库存。
另一方面呢,就是本田后来意识到问题了,也难以快速转型。
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就是——转型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是今天我想改变,明天就能行动。
特别是对于企业而言,这种改变可以说是困难重重。
拿本田来说,它不仅是一个汽车厂,还是日系车企中的老大哥、本土就业的保障者...等多重身份。
这些身份的桎梏,让它根本难以动弹。
以供应链的调整为例,本田不可能抛开日本本土的供应链,完全转向中国。
因为它旗下的很多供应商,有的是本田的子公司,有的是几十年战略合作的老搭档,甚至还有交叉持股、高层互通的。
就这种情况,你想一脚踢开它们,自己蒙眼狂奔,根本不可能!
不仅如此,大范围的调转方向,势必会导致很多人的失业,结构转型的阵痛。
这不仅是本田难以接受的,也是日本国民难以接受的。
这可不是我乱说,因为丰田汽车的丰田章男就曾公开表示:
日本大约有550万人参与汽车行业,其中很多人是长期从事与传统燃油发动机相关的工作。
如果电动汽车成为唯一的选择,包括对我们许多的供应商来说,这些人就会失去工作。
你说就这种情况,要本田为首的日本车企,该怎么转型呢?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总的来看就是,本田不是败在不懂转型,而是困在了自己亲手构建的“成功体系”里。
过去靠它躺赢,现在却成了掣肘。
这听起来有些讽刺,但却是很多老牌车企真实的缩影,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