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企观国资)
自长安汽车与东风汽车的重组计划官宣终止、“新长安”升格为一级央企改写行业格局后,东风汽车集团的战略调整步伐显著加快,一系列密集动作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从整合旗下风神、奕派、纳米三大自主品牌资源,成立奕派科技,到果断出售所持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50%股权,再到东风集团股份逐步“轻装”退出,推动高端新能源品牌岚图汽车赴港上市接棒资本运作,东风集团的每一步动作都紧扣行业转型趋势。可以看到,这家老牌车企正试图通过业务重构与资本腾挪,在新能源汽车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寻找新的增长突破口。
东风公司此番一系列密集调整动作,是否预示着其已锚定转型核心策略,以应对当前经营压力?岚图汽车独立上市后,能否凭借资本力量突破高端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困局?在行业整合加速的背景下,东风公司的战略布局又将如何影响未来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
01
资本重组破局
8月22日晚间,东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风公司”)发布公告,宣布两项核心资本动作:子公司岚图汽车将登陆港股,同时东风集团股份将同步完成私有化退市。公告显示,本次交易对价采用“岚图汽车股权+现金”组合方式,总体收购价为10.85港元/股,其中现金部分6.68港元/股,岚图股权部分4.17港元/股。
汽车行业分析师田力告诉《企业观察报》:“东风集团此次推出‘岚图上市+母公司私有化退市’的组合方案,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估值、业务及改革三方面的核心诉求。”
首先是修复估值困境,恢复融资能力。
东风公司在公告中直言,受汽车行业转型期影响,公司近年估值持续低迷,市值长期低于净资产。截至2025年7月31日,其总市值仅391.2亿港币,收盘价4.74港元/股,市净率仅0.25倍。估值承压直接导致公司上市后未开展过股本再融资,H股上市平台的融资功能基本丧失。此次私有化退市,本质是放弃低效上市平台,为更具潜力的业务腾挪资本空间。
其次是打造央企新能源板块独立估值标杆。
与母公司估值低迷形成对比,岚图汽车的业绩表现为其独立上市奠定了基础。公告指出,岚图作为新上市主体,将获得独立估值以匹配其业绩与增长潜力。岚图汽车CEO卢放曾公开表示:“岚图在整个中国新能源高端市场是相对比较好的,我们单车毛利和整体利润在央国企做得还算可以。我们正努力在今年实现全年盈利。”
数据显示,岚图销量持续攀升:2024年交付8.57万辆,同比增长70%;2025年以来连续5个月销量破万,7月交付量达1.2万辆。盈利方面,岚图也实现显著改善,2023年净亏14.72亿元,2024年亏损收窄至1800万元,2025年预计实现全年盈利。
独立上市后,岚图首先将突破母公司低估值束缚,建立与自身新能源属性匹配的独立估值体系,进而有望成为首家登陆港股的央企新能源车企。在此基础上,岚图将与“蔚小理”、零跑、小米等企业一道跻身港股新能源车企阵营,同时脱离母公司庇护,直接接受国际资本市场对其经营能力与核心价值的全面检验。
最后是重构上市架构,为业务整合铺路。
目前东风汽车体系内共有3家上市公司:1997年上交所上市的东风电子科技、1999年上交所上市的东风汽车股份、2005年港交所上市的东风集团股份。三家公司业务范围存在明显重叠与交叉,以东风集团股份为例,其业务涵盖乘用车、商用车、零部件研发制造,还包括汽车金融、物流、进出口等,业务架构庞杂。
通过“岚图上市+东风退市”这一操作,东风公司可逐步理清旗下资产归属,未来有望进一步推进乘用车、商用车及零部件业务的整合与分离,实现板块专业化管理。
02
结构性挑战
东风集团2025年上半年的财务数据,凸显了其在行业转型阶段所面临的结构性挑战:新能源业务快速增长与传统合资板块大幅萎缩并存,呈现出典型的“增收不增利”特征。
报告期内,公司汽车总销量82.39万辆,同比下降14.7%,但新能源车销量逆势增长33%,达20.44万辆,反映出业务结构的显著变化。财务方面,销售收入545.33亿元,同比增长6.6%;毛利润75.99亿元,同比增长28%;毛利率提升2.3个百分点至13.9%。然而,归母净利润同比骤降92%至0.55亿元,现金及等价物减少134亿元,期末余额335.82亿元。
造成这一反差的核心原因在于东风正经历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合资品牌业务全面承压:东风日产(含英菲尼迪、启辰)销量同比下降23.5%,东风本田下滑37.4%,神龙汽车下跌28.3%。这些曾经的核心利润来源,受燃油车市场萎缩与电动化转型滞后双重影响,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显著削弱。
为应对挑战,东风持续加大在自主业务领域的投入,重点围绕研发、品牌与渠道建设以及市场营销展开,但当前对高端品牌打造、专属平台开发和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的投入尚未形成规模收益,所以在短期内加剧了利润压力。
面对“传统业务下滑、新业务尚未成熟”的过渡期,东风提出下半年冲刺188万辆销量、全年挑战300万辆的目标,其中新能源车目标100万辆,并计划推出10款全新新能源车型,以期通过产品加速落地缓解业绩压力。
汽车行业分析师王坤对《企业观察报》直言:“在此背景下,岚图汽车赴港上市与东风集团股份私有化退市的资本运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此举不仅为新能源业务构建了独立融资平台和估值体系,也为传统业务整合与重构创造条件,体现出以‘新旧分离’应对行业变革的思路。”
但未来之路依然充满挑战。东风公司如何平衡短期财务表现与长期战略投入、如何实现传统业务的稳妥收缩与新兴业务的快速突破,以及如何在资本市场高度关注下稳健推进转型等,将直接影响其能否成功穿越行业变革期。
03
战略聚焦与资源重构
明确了转型方向,东风公司此前展开的一系列举措背后的战略逻辑便清晰可见。这些动作不仅旨在应对当前业绩压力,更是为长期竞争力重塑奠定基础。
8月18日,广东联合产权交易中心信息显示,东风公司正式预挂牌转让所持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下称“发动机公司”)50%股权,目前项目处于预挂牌阶段,转让底价待定,挂牌截止日期为9月12日。标志着其系统性退出燃油车核心部件领域的开始。
公开资料显示,发动机公司成立于1998年5月,位于广州市黄埔区横沙广本路111号,注册资本约1.2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73亿元),拥有职工827人,股东为东风汽车、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及本田中国,持股比例分别为50%、40%及10%。主要负责广汽本田车型发动机及零部件供应。审计数据显示,发动机公司2024年资产估值54亿元人民币(约7.52亿美元),亏损2.278亿元,负债33亿元,员工总数827人。虽然2025年上半年扭亏为盈,净利润达到3.71亿元,但营收同比缩水六成,仅为38.07亿元。反映出燃油动力系统业务正面临结构性衰退。
东风公司方面表示,此次股权出售意在“优化燃油车资产结构,支持本田中国的电动化转型,同时加速东风自身的新能源战略推进”。结合其合资乘用车业务销量与利润双降的现实,剥离此类资产不仅可回笼资金、减轻负担,更是从产业链层面彻底告别对传统动力系统的依赖。
在自主板块,东风公司也展开了深度整合。8月1日,东风宣布将风神、奕派、纳米三大品牌统一归口至新成立的奕派科技旗下,并发布为期四年的“未来之翼”战略,聚焦技术架构、品牌重塑、产品布局与海外拓展四大支柱。这一调整直指东风自主业务长期存在的“多品牌内耗、资源分散”的痛点。
奕派科技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品牌集合,而被赋予包括产品定义、渠道策略与用户运营在内的完整经营权。旨在实现技术平台共用、供应链集采与渠道网络融合,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各自为战、重复投入的局面。东风汽车董事长、党委书记杨青强调:“奕派科技是东风汽车自主乘用车事业的主力军,东风汽车将以深厚的央企优势,支持东风奕派科技创新突破、跨越发展。”
王坤认为,这一系列动作表明,东风公司正从“资产优化”与“业务重构”两条主线同时推进转型。一方面果断剥离燃油车时代非核心资产,摆脱传统业务拖累;另一方面通过整合自主品牌、前移决策权限、推进平台化研发,提升在新能源市场的响应速度与资源使用效率。其最终目的,是构建一个更聚焦、更敏捷、更适应未来竞争的新组织形态与业务体系。
04
深化外部合作
在聚焦内部业务整合与资本运作的同时,东风公司今年加速推进外部战略合作,通过与不同领域头部企业联合,从产业链上游材料、数字化生态到智能驾驶技术等维度补位,为新能源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构建更完善的外部支撑体系。
8月14日,中国中化与东风公司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务实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重点围绕科技创新、产业链与供应链协同、整体用车解决方案三大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此次合作是两家央企积极践行国家战略、深化产业协同的重要举措。双方约定,将互为“出题方”与“答题方”,通过产业联动与资源互补,共同推进车用材料研发创新、增强产业链韧性、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并拓展全方位服务体系,为我国化工新材料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同日,东风公司与京东集团同步在北京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启全维度资源协同。双方整合核心优势,东风输出汽车全产业链积累、技术研发及制造体系能力,京东投入数字化供应链、平台生态与用户服务资源。
双方将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合作效能。在整车营销及售后领域,将通过双方品牌力互补,创新全渠道营销模式,强化优质客户引流与品牌价值传播,推动商用车营销合作、售后服务及汽车生态合作;供应链层面,将扩大合作领域,提升双方采购效率与成本管控能力。物流层面,将在物流服务、物流技术、物流园区租赁三个方面展开合作,发挥东风物流体系与京东仓配网络的协同优势,优化汽车零部件产前、售后物流的仓运配全链路,持续提升运营效率。
《企业观察报》从东风公司获悉:“此次强强联合,将加速东风数字化转型进程,提升全产业链协同效率与市场竞争力。东风汽车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深化协同创新,与京东集团携手打造数智供应链新生态。”
8月18日,东风公司与智能驾驶龙头企业德赛西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智能座舱、辅助驾驶、域控制器等六大方向建立“前期共创”研发模式,推动全栈技术融合。目前德赛西威已为东风N7提供IPU04E域控制器及7V感知系统,使其成为20万级国产高速NOA首搭电动车型。今年是东风汽车实施“三个跃迁、一个向新”战略的重要一年,此次合作着眼于构建透明化供应链和重塑产业生态结构。东风汽车集团党委常委黄勇表示:“我们将突破传统供应商协作模式,推动前沿技术从实验室快速落地至用户实际场景。”
田力直言,短期内密集携手多领域头部企业,意味着东风公司正从“独立发展”转向“生态竞合”。东风公司通过强强联合实现技术互补、资源协同与模式创新,为全年300万辆销量目标达成与新能源转型推进提供多角度支撑,也为汽车产业与关联领域的融合升级探索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