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十年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历了一次极为戏剧性的轮回。它曾是最炙手可热的风口,几乎所有与之相关的词汇都闪耀着未来的光芒。创业者们奔赴赛道,资本蜂拥而入,政策鼎力支持。造车成为勇敢者的代名词,互联网公司要造车,房地产企业要造车,甚至一些家电和手机厂商也跃跃欲试。那是一个只要挂上“新能源汽车”概念,就能迅速吸引市场注意力的时代。
然而到了2025年,行业景象已然发生翻转。补贴逐渐退场,竞争加速白热化,价格战压缩利润空间。造车这件事不再拥有曾经的性感光环,反而被更多人视作泥潭。资本的耐心明显下降,市场的怀疑不断增强,一度喧嚣的跨界造车潮如今显得尴尬而冷清。许多曾经雄心勃勃的项目,要么消失在公众视野,要么沦为教科书般的反面案例。而在这些故事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无疑是法拉第未来。
01
法拉第未来的幻象
2014年,贾跃亭在美国高调启动FF项目。在当时的语境下,这个故事几乎完美:它要做“互联网智能汽车”,要“颠覆百年车企的积累”,要把汽车重新定义为“智能移动终端”。在新能源汽车仍是一片蓝海的年代,这种叙事极具诱惑力。FF在拉斯维加斯的概念车发布会上,灯光与音乐营造出仿佛科幻电影的场景,资本市场随之躁动不安。投资人被那句口号所打动——“我们的使命不仅仅是造一辆电动车,而是打造全球共享的互联网交通生态系统”。短短时间,数亿美元资金涌入,似乎真的让贾跃亭站到了改变汽车工业的风口浪尖。
然而,光鲜的故事背后却是另一番景象。FF宣布在内华达州投资十亿美元建厂,但工地刚刚平整,资金就已经告罄。此后,公司又宣布迁往加州,重新动工,却再次因资金不足而停摆。与此同时,管理团队频繁更迭,内部矛盾四起。每一次危机出现时,FF的解决方案几乎都是一样的:再举办一场盛大的发布会,展示一个更炫目的概念车,描绘一个更宏大的愿景,再宣布一轮新的融资计划。媒体得到了故事,资本得到了想象,唯一缺席的,是真正能交付的汽车。
十年间,FF几乎复制了庞氏结构的逻辑,用新的融资填补旧的缺口,以未来的交付承诺换取当下的资金支持。量产始终遥不可及,叙事却层出不穷。从“颠覆特斯拉”到“共享出行新时代”,每一次包装都精准契合了投资人的期待。直到最终,FF从“未来的特斯拉”沦为下一个骗局的代名词。
法拉第未来的结局并不孤立。拜腾、绿驰、爱驰、天际……这些名字在当年的发布会上同样光芒万丈,却无一幸免地被市场淘汰。原因并不复杂。造车是一门极其昂贵的生意,研发一款新车动辄需要百亿级别资金,没有持续融资能力,项目几乎注定半途而废。造车更是一门极其漫长的生意,从立项到量产,少则五年,多则十年,对资本而言这是最折磨的等待。而造车同时又是一门容错率极低的生意,任何一个供应链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些条件共同构成了汽车产业的高门槛,也解释了为什么跨界者屡屡铩羽而归。
从商业理论的角度来看,这背后反映的是“路径依赖”的力量。一个企业长期在某个领域积累的能力,既是优势,也会成为枷锁。家电企业在规模化制造方面驾轻就熟,却缺乏车规级安全标准和复杂供应链整合的基因;互联网公司在用户体验和软件开发上游刃有余,却无法轻易复制到涉及硬件安全与法规壁垒的产业。路径依赖使得跨界者往往只能用旧有逻辑解释新行业,而这种错位的能力结构,注定会让他们在汽车赛道显得力不从心。
02
2025:仍有人执意入局
更令人玩味的是,即便在2025年的今天,仍有人高调宣布要造车。它们有的来自家电行业,有的来自智能硬件领域,逻辑却惊人相似:我们懂智能化,我们懂用户,我们有生态。汽车未来不是车,而是移动终端,我们可以复制过去的成功。这样的说辞,与当年的法拉第未来如出一辙。它们打动人心的地方,不在于冷冰冰的技术,而在于炫目的愿景。投资人依旧容易被叙事所捕获,媒体也渴望讲述新的传奇。但真正的量产计划,往往仍旧语焉不详。
问题是,今天的行业已经进入淘汰赛阶段,头部企业格局初定,留给后来者的窗口几乎完全关闭。倘若仍有人执意涌入,要么是掌握了真正颠覆性的技术,要么就是又一次“PPT造车”的冒险。
当新能源汽车逐渐褪去性感的外衣时,骗局反而更容易滋生。因为市场和资本的耐心已然不足,企业就需要更华丽的包装来维持注意力。投资人明知风险,却抱有侥幸心态,仍然愿意押注所谓的“下一个特斯拉”。媒体渴望故事,在赞美与质疑之间反复摇摆。这种氛围,使得一些项目更像是一场永无休止的“造车秀”,观众看得兴奋,却始终没有结果。
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在“叙事经济学”中指出,投资市场的决策往往并非完全基于理性计算,而是受到流行故事的驱动。故事像病毒一样在社会中传播,塑造着投资人的情绪和判断。FF之所以能一次次“复活”,靠的不是技术突破,而是不断更换包装的叙事。从互联网汽车,到出行生态,再到智能终端,每一次故事都精准击中当下的想象力需求,掩盖了现实的空洞。这就是叙事经济学的力量,也是骗局得以延续的原因。
今天,当我们再次看到跨界企业豪言壮语地描绘造车蓝图时,问题就变得尖锐:这是另一种勇气,还是另一种幻象?在汽车产业,没有捷径可走,资本可以支撑一时的繁华,却撑不起真正的交付。真正能在量产线上交出产品的企业,才会赢得属于它们的掌声。而那些只会在PPT里造车的公司,注定会成为历史脚注。
新能源汽车已不再性感,而正因为它失去了性感,我们更需要冷静思考:究竟谁在认真做车,谁又在借造车讲故事。答案或许不会立刻揭晓,但未来几年,市场一定会给出最公正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