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广汽集团(601238)披露2025年半年报,业绩表现令市场震惊: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21.66亿元,同比下降7.95%;归母净利润亏损25.38亿元,同比由盈转亏,跌幅达267.39%。这是广汽集团自2010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中期亏损,且亏损幅度远超市场预期。
财报显示,广汽集团上半年汽车累计销量75.53万辆,同比下降12.48%,旗下仅广汽丰田实现同比小幅增长,其余品牌均呈现不同幅度下滑。面对这一局面,广汽集团将原因归结为新能源转型不及预期、销售体系滞后、自主品牌改革周期长及海外基础薄弱四大核心问题。
在行业电动化、智能化加速的背景下,这家曾稳居国内车企第一梯队的传统巨头,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
重点车型销量未达预期,销售体系“旧瓶装新酒”
广汽集团将上半年业绩失利的首要原因指向新能源板块。财报披露,公司于报告期内推出的几款重点新能源车型“销量仍处于爬坡期,未达计划目标”,同时“多个主力车型受价格战影响,收益下滑”。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广汽集团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12.3万辆,虽同比增长18.6%,但远低于行业平均增速,且在总销量中占比仅16.3%,显著低于比亚迪、吉利等竞争对手30%以上的新能源渗透率。
更严峻的是,广汽集团新能源产品的盈利压力凸显。以旗下自主品牌广汽埃安为例,其主力车型AION Y、AION S系列虽在网约车市场占据一定份额,但受限于10-15万元价格区间,毛利率长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25年一季度,埃安品牌毛利率仅为3.2%,较2024年的5.8%进一步下滑,与特斯拉、比亚迪等企业20%以上的毛利率形成鲜明对比。
销售体系的结构性矛盾是另一大掣肘。广汽集团坦言,其现有渠道“以原有4S店为主导,直营、代理、互联网等新渠道建设落后于同行业,营销体系效能提升较慢”。目前,广汽集团新能源车型仍依赖传统燃油车渠道销售,而4S店模式在用户触达、服务体验等方面难以匹配新能源车消费者的需求。相比之下,蔚来、理想等新势力通过直营模式构建的用户生态,以及华为、小米等科技企业通过线上渠道实现的流量转化,均对传统渠道形成降维打击。
自主品牌一体化运营改革的滞后,进一步放大了转型阵痛。尽管广汽集团自2022年起推进“研产供销”一体化改革,但截至2025年上半年,新产品开发效率提升和成本控制仍“处于持续推进阶段”。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广汽集团研发费用为21.3亿元,同比增长12.7%,但新能源车型的迭代速度仍慢于市场节奏,例如其高端品牌昊铂(Hyper)首款车型昊铂GT自2024年上市以来,月销量始终未能突破3000辆,与同价位段的特斯拉Model 3、比亚迪汉形成明显差距。
“双轨战略”能否扭转乾坤?
在新能源转型受阻的背景下,广汽集团将破局希望寄托于海外市场与科技合作两大方向。
海外市场成为为数不多的亮点。2025年上半年,广汽集团自主品牌海外终端销量超5万辆,同比增长45.8%,并向海外市场导入4款新车,累计进入84个国家和地区,建成超570个网点。这一增速远超国内市场,但基数仍较小——海外销量仅占集团总销量的6.6%,与上汽、奇瑞等企业20%以上的海外占比存在差距。
为加速海外布局,广汽集团计划下半年“聚焦打造5万-10万辆级核心市场”,重点突破欧洲、澳新、巴西等高潜力市场,力争全年新增海外网点超170个,并推动KD(组装)工厂建设。KD工厂模式可降低关税及运输成本,提升产品性价比,但前期投入大、周期长,对资金链形成考验。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广汽集团货币资金为187.6亿元,较2024年底减少23.4%,现金流压力已初步显现。
与华为的深度合作则被视为技术突围的关键。2025年3月,广汽集团与华为成立合资公司“华望汽车”,整合“广汽智造”与“华为智能化”优势,打造全新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首款车型定位于30万级豪华智能新能源车,计划2026年推出。这一合作模式类似华为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品牌,但广汽集团强调,华望汽车将“完全独立运营”,避免重蹈此前广汽埃安与华为合作中“话语权不足”的覆辙。
然而,这一合作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合作已遍及北汽、长安、江淮等多家车企,技术资源分配可能稀释广汽的专属优势;其次,30万元级市场竞争激烈,特斯拉、蔚来、理想等品牌已占据主导地位,华望汽车需在产品定义、用户体验上形成差异化;最后,从合作到量产需2-3年周期,短期内难以对广汽业绩形成支撑。
三年“番禺行动”:改革深水区的机遇与风险
面对严峻形势,广汽集团推出三年“番禺行动”,提出“稳合资、强自主、拓生态”三大任务,并实施“转型、变革、重构”三大举措。这一战略被视为广汽集团的“背水一战”。
“稳合资”方面,广汽集团需应对合资品牌衰退的挑战。2025年上半年,广汽丰田销量同比微增0.8%,成为集团唯一正增长品牌,但广汽本田、广汽菲克等合资品牌销量持续下滑。随着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突破50%,合资品牌燃油车市场份额被持续挤压,广汽集团需通过技术导入、产品焕新等方式重塑合资品牌竞争力。
“强自主”的核心在于提升埃安、昊铂等自主品牌的盈利能力。广汽集团计划通过“一体化运营改革”优化研发、采购、生产等环节成本,例如将电池、电驱等核心部件自研比例从2024年的35%提升至2025年的50%,以降低供应链成本。同时,昊铂品牌将加速向高端市场渗透,计划2026年前推出两款百万级超跑车型,对标保时捷Taycan、特斯拉Model S。
“拓生态”则指向产业链延伸。广汽集团已布局充电网络、电池回收、出行服务等领域,例如其旗下充电平台“广汽能源”上半年新增充电桩1.2万个,覆盖全国300个城市;电池回收企业“锐湃动力”实现梯次利用电池出货量2.3GWh,同比增长67%。但这些生态业务目前仍处于投入期,2025年上半年贡献营收仅12.8亿元,占比不足3%。
广汽集团的半年报亏损,折射出传统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中的普遍困境。当新能源赛道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当用户需求从“性价比”升级为“体验价值”,广汽集团需要的不只是战略调整,更是组织文化、技术积累、生态布局的全面重构。
海外市场的突破与华为合作的深化,为广汽提供了两条可能的突围路径,但前者需要时间沉淀,后者依赖技术落地。在三年“番禺行动”的倒计时中,广汽集团能否从“旧时代的王者”蜕变为“新时代的弄潮儿”,将决定其未来在行业格局中的位置。
这场转型,没有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