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尼泊尔,买一辆好车并不容易。尤其当你是一名工程承包商,每天要载工具、见客户、跑山路——这辆车得是真正的“六边形战士”。
Bibek Dua就是这样一位用户。他试过丰田、日产,也看过印度塔塔,却始终没找到心仪的选择。直到中国电动车出现的那一刻,他才眼前一亮:造型酷、空间大、智能屏、爬山稳——最终他入手了一辆名爵ZS。
而他的选择,早已不再另类。
如今在尼泊尔,每卖出5辆新能源车,就有4辆来自中国。比亚迪、哪吒、名爵、深蓝……这些品牌悄然改写了一条曾由日本和印度主导的汽车赛道。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个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的地方,电动乘用车的渗透率竟高达76%,比很多欧洲国家还高。
为什么是中国车?为什么是尼泊尔?
答案藏在最现实的账本里。
“开燃油车,每月油费大概1万卢比,而电动车甚至不到2000”,一位当地比亚迪代理商算道。换句话说,只要少买7罐薯片,就够一个尼泊尔人开一个月电动车。
电价比油便宜,是因为尼泊尔水电资源丰富,却高度依赖进口石油。2015年印度实施石油封锁后,尼泊尔更加坚定地转向电力。如今,几乎每个家庭都用上了电,开电动车也成了更经济的选择。
政策也在强力推动。电动车进口税只有10%-30%,而燃油车高达200%-300%。银行利率也从13%降到了6%–7%,让更多人能贷款买车。
结果就是:中国电动车,真正让普通尼泊尔人开上了车。
但质疑不是没有。
两年前电动车刚兴起时,很多人等着看笑话:“充电桩都没有,谁买谁上当”“电动爹迟早变废铁”。
甚至现在也有人吐槽:中国车卖得好,但售后服务却没跟上——零件缺货、维修慢、网点少,和深耕几十年的日系品牌比,信任仍需时间积累。
但这些声音,并没有阻挡电动化的浪潮。
尼泊尔政府计划:到2025年,电动车占私人乘用车25%;2030年,要提升至90%。它甚至强制20年以上车龄的燃油车报废,部分城市还要求新出租车必须电动。
中国车企也没停留在“只卖车”这一步。
他们为尼泊尔专门调高了底盘、改进了悬挂,让车能应对喜马拉雅山脉的泥泞陡坡。电机功率也刻意控制在了100kW以下——因为超过就要被征高额关税。
“中国人对尼泊尔市场像对欧洲一样用心”,一位当地代理商这样说。
但真正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
二手车残值低、电池衰减后更换难、政策可能随政局变动……这些都是潜在风险。更何况,还有一些中国品牌尚未进入这片蓝海。
比如吉利,直到今年才推出首款电动车型。而名爵和比亚迪,早已布局多年。
未来,中国电动车是否考虑本地建厂?
尼泊尔官员透露,政府愿意提供税收减免、关税优惠,甚至简化审批流程——新建电动车组装厂,6年内所得税可减40%。
但这依然是一场需要耐心与实力的长跑。
从“卖车”到“建生态”,从“出口”到“本地化”,中国车企走出去的深度,决定它们能在尼泊尔——以及下一个“尼泊尔”——走多远。
而像Bibek这样的用户,不再选择“叠罗汉”骑摩托,而是安静地开着一辆中国电车,驶过加德满都的街巷。
他说:“我在爬坡时,真的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