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这两年,全球经济风云变幻,谁能想到日本会突然硬刚美国。特朗普当时还在推特上高喊“买美国货”,结果日本直接给了个大写的“不”,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汽车、关税、就业、投资,各种因素搅在一起,气氛比电视剧还悬。到底发生了啥?这背后藏了多少波折?读到最后你可能都想说一句:绝了。
其实,要是把时间线拉回去,先得说说美国和日本那层微妙关系。二战后,美国帮日本东山再起,冷战期间又是各种支持。一开始,日本在国际事务上基本都是顺着美国,什么制裁伊朗、应对朝鲜,都积极配合。不过,这种“小弟”姿态维持了很久,直到特朗普来了之后,画风就变了。美国觉得自己吃了亏,尤其是汽车贸易。特朗普说,日本汽车占美国市场快三成,还搞出了63亿美元的顺差,这不是抢饭碗吗?于是美国先是在10%的基础上又加了27.5%的关税,针锋相对。
你要知道,日本汽车产业可不只是流水线那么简单,全国550万人都靠这碗饭吃,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0%。关税一加,整个链条都要紧张。石破茂在东京电视台镜头前,直截了当怼回去:“日本绝不会接受排除汽车的任何临时协议。”这个态度很罕见,可见压力是真的大。日本还被要求多买美国农产品和汽车,说实话,谁能吞得下这口气?
而为了不让美国一步步逼到墙角,日本经济再生担当大臣赤泽亮正亲自跑到华盛顿谈判,还拿出了5500亿美元的投资方案,覆盖半导体、制药、能源这些领域。接下来的博弈异常激烈,双方一直拉扯到7月23日,才勉强敲定一个被称作“历史性协议”的东西——美国对日关税从25%降到15%,汽车税也从27.5%降到15%。但其实日本心里也清楚,这根本不是“完胜”。
最戏剧性的还在后头,美国财政部8月7日突然说,这个15%新关税可能是“叠加”,之前的10%基础税还有效,加起来就有42.5%那么狠。日本企业瞬间炸锅了,比如丰田立马下调年度利润预期16%,不过索尼反倒逆势涨了4%,看来影响领域差异也蛮大。据路透社8月14日调查,75%的日本企业希望协定快些落地,但38%觉得这事太坑人,怕损失盈利能力。
协议迟迟没正式签字,美方就说是为了“灵活”,但业内普遍认为这就是美国留后路。日本这次真不忍了,8月13日通告全球,说特朗普违约不履行承诺,还直接怼美国“无视规则无法获得投资”。这招可谓公开叫板,背后是整个国家的焦虑,因为就业和经济稳定全系在一条线上的。
更刺激的是一些议员还真提出来要重新审视“核武禁忌”,虽然政府立刻澄清不是认真的,但已经能反映社会情绪。石破茂也公开表示,日本必须考虑自力更生,包括食品、能源和国防这些基础保障,万一以后要单干,也有个备选方案。安保条约、驻军问题也成了持续的隐患,特朗普曾经暗示如果日本不给足回报,美国可能撤军,这种言论让日本坐立不安。
所以这场贸易争端,不止是关税那么简单,更多的是日本一次性把积压已久的不满摊到台面上。协议纸面上还没最终确定,双方各有算盘,谁都没打算轻易服软。对吧?这事搁你身上,你也会思考——“退路都断了,下一步只能硬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