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时间倒回来看,当下中国在全球产业中最显眼的突破口之一,毫无疑问就是新能源车。
在很多外国人眼中,那些充满“未来感”的技术——快充、电池、智能驾驶、供应链一体化——在中国马路上早已是寻常风景。价格亲民、产能充足,新能源车几乎成了“标配”。
从这个势头来看,等到油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中国汽车产业似乎正有机会迎来真正的腾飞,甚至在全球市场分得一块可观的蛋糕。
理想中的故事,的确是这样。
可现实却远比想象复杂:即便电车真的全面取代燃油车,中国车企也未必能在全球市场里拿到“最大红利”。
这里并不是说中国新能源车在海外卖不动,恰恰相反,它们的表现亮眼得很。
以比亚迪为例:2021年才刚刚启动全球化战略,海外销量不过几千辆;到了2025年上半年,海外销量已经突破43.3万辆,同比暴增132%。这速度,几乎相当于“别人20年走的路,中国只用了4年”。
不仅是比亚迪,小鹏、奇瑞新能源、名爵等品牌,在南美、中东、泰国、欧洲等地都逐渐打开市场。甚至有些国家的新能源销量榜上,前十名里一半都是中国品牌。由此可见,国外消费者并非排斥中国车。
问题出在另一个层面:销量高≠利润丰厚,市占率大≠规则主导。
如果留意细节,就能看到挑战正迅速浮现。
首先,是地方保护主义的抬头。
关税、限制措施频频出现,让中国车企的出海之路越来越曲折。欧洲最典型:从“电动车天堂”到对中国车步步设限。2023年欧盟启动反补贴调查,2024年直接加征临时关税,最高达38.1%,比亚迪、上汽、吉利悉数在列。而这还只是“临时措施”,未来还有可能通过环保法规、技术门槛进一步加码。
美国则更彻底——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明确规定,只有来自“友好国家”的电池原料才能享受7500美元补贴,中国企业直接被排除。结果就是,想进美国市场的中国车企不得不绕道墨西哥设厂,或依附本土车企曲线进入。
其次,是各国附加条件越来越苛刻。
“只卖产品,不带产能”在许多市场行不通。必须建厂、雇佣本地工人、带动产业链,才能获得入场资格。
例如,印尼2024年新规要求电动车企必须在本地设厂并达到国产化率,才可享受补贴。土耳其更直接,把建厂写进谈判条件,否则加税。甚至一些国家规定,就算只卖电池,也必须承担环境审查、全生命周期回收等责任。久而久之,中国车企虽然销量增加,但技术护城河和利润空间却可能被“掏空”。
换句话说,这不再是简单的买卖,而是一场长期博弈:别人希望中国车企成为“代工厂”,而不是全球价值链的主导者。
所以,和燃油车时代不同,中国新能源车想独享全球红利,几乎不可能。欧美不愿意放松,旧体系拼命抵抗。
但即便如此,新能源产业对中国仍有巨大意义。汽车工业绝不仅仅是“造钢铁盒子”,它牵动着能源、供应链、技术标准,甚至是国家工业的底牌。你可能拿不到他们的蛋糕,但如果不下场,连自己碗里的饭都可能守不住。
归根结底,新能源车不是出口创汇的万能武器,但它极可能是下一轮工业体系重构中,中国少数能抢占先机的机会。
这一局守不住,未来或许就真的没有轮到我们的可能了。
要不要我把这篇改写后的文章再加工成更口语化的“新闻评论风格”,读起来像热门公众号推文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