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禁区”到“战场”:华为鸿蒙智行16.98万入局,是技术突破还是市场妥协?
曾几何时,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掷地有声:“30万元以下的车都是亏损的,卖一台亏一台。”他甚至划下了明确的红线:“等到将来具备成本能力的时候再做20万元以下市场,现在要是做就亏死了。” 然而,时隔一年有余,2025年8月25日,华为与上汽强强联手打造的首款车型——智界S7(原文此处应为“尚界H5”,根据上下文推断,但原文如此,故照搬),却以16.98万元的预售价格,悍然叩开了鸿蒙智行此前坚守的20万元以下“禁区”大门,成为了鸿蒙智行旗下首款跌破20万元大关的车型。
回顾余承东此前的表态,他对鸿蒙智行产品盈利能力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在智界R7的发布会上,他甚至坦率地承认:“智界R7价格非常有诚意,每卖一辆车亏3万元。” 这种对盈亏赤裸裸的剖析,在汽车行业中堪称一股清流,也侧面印证了华为在高端智能化技术上投入巨大,但要在主流价位实现盈利的挑战。高昂的研发成本,特别是先进的智能驾驶系统和鸿蒙座舱技术,确实是华为在低价区间难以盈利的核心症结所在。
那么,为何华为汽车业务会在此时选择“逆行而上”,直面这个他曾经视为“禁区”的价格市场? 市场用热烈的反馈给出了答案。智界S7(根据上下文修正为“尚界H5”)开启预售后,便引爆了市场热情,据悉,在开放预售当日即斩获了超过10000台订单,并在短短18小时内,销量便一举突破50000台大关。这串惊人的数字,充分证明了消费者对于华为技术下放的强烈渴望与期待。
更值得注意的是,尚界H5并非一款“阉割版”的车型。它依旧搭载了华为ADS 4.0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拥有与问界M9同款的192线激光雷达,并且配备了备受好评的鸿蒙座舱,在核心智能化配置上丝毫没有妥协,真正做到了“将高端智能体验打入更大众的市场”。
余承东态度的转变,绝非孤军奋战,而是得益于其找到了一个强有力的战略合作伙伴——上汽集团。上汽集团深厚的制造底蕴和强大的产业链整合能力,为华为的“降维打击”铺平了道路。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与上汽集团高层贾健旭曾一度相约“火锅局”,首度对外揭秘了尚界品牌的诞生过程,其中充满了思想的碰撞与共识的达成。为全力推进尚界项目,上汽集团更是投入了空前的资源,团队规模目标直指5000人,目前已迅速集结了近3000名核心成员。这种大规模的投入,正是为了通过规模化效应来有效降低单位生产成本,为进入更广阔的市场奠定基础。余承东坦言:“的确,要在20万以下市场盈利是有挑战的。但我们和上汽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用合力,把高端的智能体验带到更普及的市场。”
放眼整个汽车行业,华为进军20万元以下市场的大背景,是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普及和价格的持续下探。特别是当消费者对于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的需求日益旺盛,而比亚迪、吉利、理想、小米等品牌纷纷推出搭载先进智驾系统的新车型,市场竞争已然白热化。东方证券的研报也指出,预计在2025年,随着特斯拉可能推出更具性价比的车型,以及国内各大车企的全新产品周期,高阶智驾技术有望持续降本,并加速渗透至20万元以内的主流车型市场。在这种大势所趋之下,华为即便此前对低价竞争持审慎态度,也必须直面市场现实,灵活调整其产品策略。
推出低价车型,更是出于鸿蒙智行对销量规模的迫切追求。余承东透露,截至8月25日,鸿蒙智行累计交付量已突破90万辆,并且他预计,在2024年内,鸿蒙智行全年销量有望突破30万辆。而要实现更为宏大的销售目标,尤其是达到“2024年实现季度盈利”,就必须要有更多走量的车型来支撑。20万元以下市场是中国汽车消费的绝对主力,要实现大规模交付,进入这一市场几乎是必然的选择。
显而易见,华为正试图借助上汽集团的产业优势,在这片“红海”中分得一杯羹。尚界H5的出现,精准地瞄准了比亚迪宋PLUS DM-i、零跑C10等当前市场上的热门竞品,意图在那里分流消费者。
因此,尚界H5的推出,并非华为在低价市场上的“妥协”,而是其智能汽车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通过与上汽集团的优势互补,华为正积极地将自身在智能科技领域的领先优势,转化为更易于大众消费者接受的产品,从而加速智能汽车的普及进程。余承东曾经强调华为需要“具备成本能力”才能涉足20万元以下市场,而与上汽的合作,恰恰标志着华为认为这种“成本能力”已经通过战略联盟初步建立。
展望未来,随着华为智能化技术的持续迭代和规模化成本的进一步下降,相信会有更多的消费者能够以更亲民的价格,享受到华为所带来的前沿智能汽车体验。这标志着华为的智能汽车之路,正在从高端的“实验室”走向更为广阔的“消费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