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A级轿车市场几乎被合资品牌牢牢掌控,轩逸、朗逸、卡罗拉、雷凌等车型长期稳坐销量榜前列。那时,月销两三万辆是稀松平常的事,偶尔突破四万辆也不足为奇。
然而,近两年国内汽车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级别和价格区间都经历了重新洗牌。以A级轿车为例,朗逸与轩逸依旧凭借“经典”光环轮流登顶,速腾依靠极高的性价比守住了第三的位置。但截至2025年7月,合资A级轿车中,除了这三款车型,其他产品的单月销量竟没有一款能突破万辆。
尤其是广汽丰田雷凌,表现显得格外“刺眼”。印象中,这款紧凑型轿车怎么也该有一两万台的月销量,如今却跌至三千辆上下。有人打趣说,这是因为网约车阵容的更新换代,但真相真有这么简单吗?
---
01 被锋兰达与凯美瑞“反客为主”
回溯到2022年,芯片短缺让汽车价格普遍飙升,但雷凌全年依旧卖出了接近20万辆的成绩。接下来的时间,虽然整体销量略有下滑,但依旧维持着“畅销”的标签。直到2024年5月,雷凌月均还能稳定在7000辆左右,而进入2025年,这一数字直接腰斩,徘徊在3000辆上下。
很多分析认为,自主品牌的产品力和智能化水平全面赶超,逐渐缩小了与合资车型的差距,这让雷凌失去了市场优势。虽然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从整体销量来看,广汽丰田旗下其他车型依然表现强劲,说明品牌和口碑并不存在问题。
真正的症结在于空间。作为主流A级轿车,雷凌的内部空间显得过于紧凑,几位身材高大的乘客坐进车内,不是顶膝盖就是碰脑袋。更尴尬的是,速腾等竞品通过加长轴距提升了空间优势,直接放大了差距。
与此同时,价格接近、空间更宽敞的锋兰达SUV迅速吸引了家庭用户的关注。另一方面,雷凌的主销车型一直是双擎混动版,三四年前价格接近14万元。随着合资B级车价格不断下探,像天籁、君威等中高级轿车价格与雷凌双擎相差无几。而同属广汽丰田的凯美瑞,定位更高、产品力更强,落地价也不过15万元左右。
因此,很多家庭消费者走进广汽丰田的展厅后,自然而然地转向了凯美瑞或锋兰达。
---
02 网约车市场的洗牌
雷凌的销量结构中,双擎版本占比一直很高。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燃油版1.2T和1.5L三缸发动机不够主流,吸引力不足。而此前,卡罗拉与雷凌双擎因其出色的可靠性和低使用成本,成为网约车市场的首选。
但这两年,随着自主品牌插电混动、增程车型的爆发,网约车司机的选择突然多了起来。比亚迪、吉利、长安等品牌在混动技术上不断突破,A级车的馈电油耗甚至能低至3L/100公里,纯电续航也越来越长,进一步降低了用车成本。
部分城市推行的“纯电准入”政策,更是加速了传统燃油和混动车型的淘汰,许多原本驾驶雷凌或卡罗拉的网约车司机,纷纷转投国产新能源车型的怀抱。
一句话概括:网约车市场曾成就了卡罗拉、雷凌、轩逸,如今却成了它们销量下滑的加速器。
---
03 配置真的拖了后腿吗?
近几年,“高价低配”成为日系车的固有标签。但从安全配置来看,广汽丰田并不吝啬,只是在舒适性配置上略显单薄。
然而,像赛那、汉兰达这些更高定位的车型,即便面对配置更丰富的竞争对手,也依然有不俗的市场表现,这说明配置并非决定销量的唯一因素。
实际上,很多消费者对丰田中低端车型的认知一直停留在“工具车”的定位上。在一些用车条件相对艰苦的地区,只要车足够皮实耐用,即便内饰简陋,也能稳定吸引客户。
如今,这一代雷凌自2019年上市以来,已进入产品周期末期,关于全新一代车型的消息也逐渐浮出水面。但若新款雷凌依旧延续“小凯美瑞”的思路,在动力、驾控体验、智能化等领域没有实现突破,那么“与其买雷凌不如加钱上凯美瑞”的固有印象依然难以打破,想在市场上翻盘也并非易事。
上一篇:魏牌凭什么「反」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