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8月28日,中国车市又迎来两则重磅消息:一边是大众、一汽与成都经开区三方联手,宣布将捷达品牌单独拎出来,成立独立公司全面转型新能源;另一边,则是做扫地机器人的追觅科技突然跨界高调官宣,要造出一台“比布加迪威龙更快”的纯电超跑。
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则新闻,却像两股冰与火的力量,恰好映射出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荒诞与真实。
捷达的打法,可以说是“稳中带狠”。依托大众和一汽的技术与渠道,它选择的是最有潜力、却长期被忽视的入门级新能源市场——10万元左右的区间。这个价格带,消费者要的不是噱头,而是靠谱、耐用、空间合适、配置不寒酸的“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零跑能杀出一条血路,靠的就是这一逻辑。捷达若能把大众的质量打下来、价格拉下去,绝对具备搅动市场的实力。
相比之下,追觅的选择几乎是“豪赌”。从扫地机器人、吹风机跨界到造车,而且还不是平价车,而是直接剑指顶级超跑。要知道,电动超跑这条路,前有恒驰1后有拜腾梦,尸横遍野。追觅的确有在高速电机领域的技术积累,但小家电的“高速马达”和汽车电驱的“高可靠性”之间,隔着的是天堑。更何况,超跑不仅仅是动力强劲,更是极致的综合工程学、设计和资金投入。对追觅而言,这不仅是一次造车尝试,而更像是一场“资本与声量”的豪华投机。
一个走民生,一个搏虚高;一个依托巨头,一个凭空想象。捷达和追觅的不同选择,揭示了造车圈此刻的极端分化。前者是巨头转型的必然,后者则是跨界玩家的孤注一掷。
更值得玩味的是,两者都踩在了一个极度微妙的时间点上——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已经彻底进入淘汰赛阶段。头部车企在拼命降价出海,中腰部玩家在艰难求生,小企业一批批倒下。这时还往里挤,要么是仗着底子厚,不怕烧钱;要么就是不怕死,想赌一把翻身。
捷达有望在四川形成千亿级产业链,至少目标务实。而追觅的超跑梦,到底是颠覆者的雄心,还是跨界者的幻觉?三年后见分晓。
中国车市不缺玩家,缺的是赢家。新的车企,进场容易,活下去难。捷达和追觅,一个是转型的必经之路,一个是豪赌的孤勇者——这场冰与火的对照,将成为未来几年中国新能源格局中最值得观察的故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