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辆搭载天神之眼系统的比亚迪轿车驶过深圳深南大道,车顶的灵鸢无人机自动升起拍摄城市夜景时,很少有人注意到:这辆车的智能芯片来自上海张江、电池隔膜产自江苏常州、充电桩核心部件由东莞企业供应。2025年上半年3713亿元营收的背后,是覆盖全国30个省市、2000余家核心供应商组成的"创新共同体"。这份半年报揭示的不仅是企业业绩,更是一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进化史。
在比亚迪全球研发中心的"技术鱼池"里,每项专利突破都在产业链激起涟漪。2025年上半年309亿元的研发投入,催生出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兆瓦闪充等创新成果,其溢出效应远超企业边界——为该系统提供激光雷达的苏州企业,半年订单增长300%;配套超级充电桩的东莞电子厂,生产线从3条扩至8条;甚至为灵鸢无人机代工的深圳工厂,员工规模已突破5000人。
泰国罗勇工业园的焊接车间里,机械臂正以每分钟4.8米的速率完成车身拼接。这座比亚迪海外最大生产基地,带动当地形成23家配套企业集群,使汽车零配件本土化率从15%提升至52%。这种"技术输出+本地化生产"的模式,正是比亚迪前七月海外销量55万辆、同比激增130%的底层支撑。
这种绿色协同产生几何级效应:已售车辆累计行驶减碳2297万吨,相当于3.82亿棵树全年固碳量;供应商碳足迹追溯系统覆盖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促使宁德时代等合作伙伴将绿电使用率提升至65%;ESG战略要求的2045年全价值链碳中和目标,正推动整个产业链进行低碳转型。当每辆比亚迪车都成为移动的减碳单元,绿色制造从口号变为可量化的行动。
今年3月完成的435亿港元股权再融资,创下全球汽车业十年纪录。这笔资金的流向揭示产业赋能逻辑:120亿投入固态电池研发,带动北京、常州两地材料实验室突破;85亿用于巴西工厂扩建,创造3000个本地岗位;更关键的是设立150亿供应链基金,为中小供应商提供低成本融资。
从长三角的智能芯片车间到泰国的电池包生产线,从内蒙古的光伏电站到巴西的组装工厂,比亚迪的半年报早已超越企业边界。当3713亿元营收在产业链间流动,当2297万吨减碳量在价值链中累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以比亚迪为枢纽,构建技术共研、制造协同、绿色共生的发展范式。这份成绩单最珍贵的,或许不是财务数字本身,而是它证明:在全球化竞争时代,产业链共赢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