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车叔说车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又一轮震荡中,理想汽车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据最新交付数据显示,2025年7月,理想汽车单月交付量为30,731辆,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39.7%,环比亦降低15.4%。尽管新势力车企已停止发布周度销售数据,但外界推测其某一周销量仅维持在5,400辆左右,市场表现呈现明显疲软。
而从其最新发布的二季度财报来看,理想实现营收302亿元,环比虽增长16.7%,但同比出现4.5%的下滑,也未达到市场预期的324.7亿元。净利润录得11亿元,环比回升69.6%,同比则基本持平,微降0.4%。
值得警惕的是,其二季度车辆销售收入为289亿元,同比下滑4.7%,这是自交付以来该核心指标首次出现负增长,显示主营业务增长动能明显减弱。此外,报告期内,理想共交付新车11.1万辆,同比微增2.3%,环比上升19.6%,然而与之形成反差的是汽车销售收入不增反降,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单车盈利能力承压。
更令市场担忧的是,理想对三季度的业绩展望趋于保守,显然即便理想贵为头部阵营的新势力车企,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中亦面临不小压力。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理想销量持续走低?昔日的销冠如今又因何陷入增长瓶颈?
销量与现金流双双承压
曾经,凭借清晰的家庭用户定位和增程式技术路径,理想汽车在造车新势力中一度领先并且成为少数实现盈利的新势力企业。
然而自2025年以来,其增长势头明显放缓。在6月,该品牌销量36,279辆,同比下降24.1%;7月,其销量继续下探至30,731辆,同比跌近四成,成为同类企业中少数出现负增长的代表。
尽管报告期内仍维持盈利,但企业现金流状况引发关注。二季度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达到30亿元,远高于去年同期的4.3亿元;自由现金流为-38亿元,亏损幅度同比扩大超一倍,环比亦进一步恶化。
除此之外,今年七月,理想还因一起碰撞事故陷入舆论风波。面对销量放缓,该品牌不得不调整定价策略以应对竞争。全新车型i8于7月29日上市后仅一周,官方即宣布降价,顶配车型降幅接近3万元。行业预测其将于下半年推出的i6,也将延续低价入市策略,这一系列举措引发外界对其盈利可持续性的质疑。
三季度或将延续低迷
据理想官方预测,其三季度交付量将在9万至9.5万辆之间,同比缩减约37.8%–41.1%;总营收预计为248亿–262亿元,同比下降38.8%–42.1%,释放出强烈增长放缓信号。
导致这一预期背后,既有内部结构调整因素,也受到外部竞争加剧的冲击。内部方面,理想汽车CEO李想指出,上半年已完成L系列产品的智能化升级,然而六月起因销售服务体系调整及市场环境影响,L系列销量出现明显波动。总裁马东辉则表示,公司已实施组织架构改革,将销售服务改为总部直管23区域,新设销服运营及市场营销部门,并重整门店开发与培训团队,以强化渠道能力。
从外部竞争来看,包括蔚来、问界、领克在内的多家品牌正积极布局家庭用户青睐的大六座SUV市场,产品迭代速度加快。相比之下,理想L系列虽已做出产品力升级,但年内并无全新换代计划,主力车型面临的市场压力正在提升。其中李想在财报沟通会上无奈地表示:"我们出一次牌,同行会出两次牌,我们的迭代频率相当于同行们看着我们的牌和我们打牌。" 这一表述揭示了理想在产品节奏上的被动局面。
为扭转颓势,理想不得不加速产品迭代。其中7月底上市的纯电车型i8尽管早期被质疑定价与配置匹配度,但官方迅速响应并作出调整,马东辉对其后市仍寄予期望,他指出“i8试驾反馈积极,正在稳步推进产能爬坡,预计至9月底实现8000–10000台交付”。此外,理想计划于9月推出定价25万元级别的纯电SUV i6,该车被理想内部视为“走量主力”。
然而这些举措的效果尚待检验,在20-25万纯电 SUV 市场,比亚迪唐EV、特斯拉Model Y等产品牢牢把持局面,小米YU7等新势力产品也虎视眈眈。理想i6能否凭借品牌积累实现突围,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更关键的是,频繁的降价和低价策略虽能短期提振销量,却可能牺牲毛利率,加剧现金流压力,甚至可能形成从以价换量,到利润下滑,再到研发投入不足,最后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的恶性循环。
车叔总结
总的来说,尽管理想正通过组织调整、产品迭代和价格策略多措并举缓解压力,但从三季度预期来看,其销量与营收仍可能呈现大幅下滑。行业竞争白热化、主力车型生命周期老化、纯电转型尚未形成规模,以及持续承压的现金流,共同构成了理想汽车当前的发展困境。一言以蔽之,在未能明显改善经营效率或实现突破性产品创新之前,理想的复苏之路依旧充满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