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财圈社爆了个大料:新长安整车品牌分管副总裁大调整落定。看完分工,没有令人意外的地方,基本上都在长安体系内打转。相比母公司中国长安汽车至今仍空悬、令人心惊肉跳的职位,这次调整太小儿科了。
毋庸置疑,长安汽车是三大汽车央企当中,自主品牌发展最给力的集团,但也是压力最大的集团。2025年长安汽车设定300万辆销量目标,自主品牌需承担228万辆,距离本年收官仅有四个月,长安汽车距年销量目标却还差120万辆。当前,除了引力品牌还算给力,其他三大自主品牌销量都远未达到预期。
分工调整的逻辑很明确:一是强化产品新能源、智能化的重要性,设产品CEO、重用技术型高管,比如80后副总裁贺刚分管智能化;二是新老搭配,合资与自主板块高管轮动,让身经百战的杨大勇打最硬的仗,让更年轻的王孝飞去帮助长安福特转型;三是以全球化营销提升销量,阿维塔原创设计全球化、智能技术领先,特别适合行销海外。
新长安成立以来的高层动作不可谓不快,销量也是一路长虹,为什么投资者依然对公司前景存在疑虑呢?“大盘向上,长安向下”就是最好的反馈。
有不少投资者和我交流过,中国长安汽车悬而未决的“纪检监察组组长”令大家进退两难,不知所措,只能是等到尘埃落地,再用人民币投票。在当下,纪检监察组组长有多重要?他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升迁,但完全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尤其是在高度市场化的汽车行业,要想不承担风险出成绩太难了,可往往程序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如果纪检僵化维护程序,要么企业利益受损,要么执行人命运多舛。
假设一个外行担任大型汽车集团纪检监察组组长,他不了解业务部门考核标准,比如销量目标达成率、研发周期等,可能误判干部业绩,导致“廉洁审查”脱离实际;再比如说汽车行业需通过股权激励、项目奖励留住人才,但纪检若缺乏对市场化薪酬机制的理解,可能过度限制合理激励,挫伤员工积极性。最后的结果是,优秀人才流失,或者干脆求稳不干事,企业竞争力进一步下滑。
反之,如果纪检监察组组长是懂行的人,他会是企业发展的“护航者”,他会在“懂行业、懂企业”的基础上实现“精准监督“,让真正愿意干事的人放开手脚。我们当然希望是后者,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