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汽车还没发布就小订过万!”
看到这个,你是不是觉得这辆车很火爆,自己也想跟着买?先别着急,其实这个数据,有可能只靠一台电脑打出来的。
最近,汽车博主“吴佩”在社交平台透露,有些广告公司在发布会前好几个月就开始策划“小订过万”的假象。
图片来源网络
“小订”,其实就是消费者为了占个购车名额,先支付小额的诚意金,一般是几百到几千块。如果后面消费者不想买了,在规定的时间内是能把这笔钱拿回来。相比之下,“大定”才能真正反映销量。大定可不只是说多支付定金,它还意味着消费者和车企签订了正式购车合同、定了配置,车企也启动了生产流程。
那为啥要“小订过万”的数据都要预制了?
主要是两个目的,一是让消费者觉得这车超火,二是哄领导开心。对此,吴佩说了句:“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隔不了几个月就交付了,最后谁没穿内裤还不是暴露了。”意思就是造假迟早会被现实戳穿。
图片来源网络
让人想不到的是,这种数据造假已经形成了一条龙服务。
像广告公司会帮车企设计“小订过万” 的营销方案。包括编数据、雇水军、写话术……这一套下来服务费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车企营销人员说,“这是行业潜规则,尤其一些竞争力不强的新车,根本卖不动,但又不能让上层看出来。”毕竟,订单量常常直接跟领导的业绩挂钩。
可虚假的繁荣终究撑不久。
伴随车子正式进入交付期,其真实的销量也就逐渐地浮出水面了。假订单会让车企误以为市场需求很大并加大生产量,最后导致库存积压、资金被困。更惨的是消费者,要知道,在营销心理学上有一个“从众心理”,很多人冲着“爆款”噱头下单,结果发现连试驾车都寥寥无几,交车更是遥遥无期。
图片来源网络
这件事在车友圈里讨论得特别热烈。很多人感觉被骗了,表示以后看车企发布的数据都得打个问号。也有业内人士呼吁行业必须自律,不然整个汽车市场的信誉都要大打折扣。
从法律的角度来讲,故意的造假不仅可能触犯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广告法》的规定,一旦被查实就不仅仅是赔了钱的问题,还可能会为自己带来无法挽回的法律责任。
图片来源网络
转载须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