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智能化只办三件事:安全、安全、还是安全!”2025年9月5日,第五届长安汽车科技生态大会上,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华荣的这句话掷地有声,瞬间点燃了全场气氛。
在这场盛大的科技生态大会上,长安汽车正式发布了智能化品牌“新长安·新安全——天枢智能”。这是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成立后,以 “新央企”身份举行的首场技术发布会,也是长安汽车在智能化竞争下半场给出的核心答案。
新央企的使命:重新定义汽车安全
随着汽车从传统的交通工具逐渐演变为“智能移动空间”,安全风险也从传统的硬件故障向复杂的软件系统风险转移。
2025年上半年,国内汽车召回总量达528万辆,其中超过40%的问题涉及软件缺陷。面对这一行业挑战,长安汽车首次系统提出了“泛安全”理念,将安全范畴从行车安全扩展至健康安全、心理安全、隐私安全等多个维度。
作为造车“国家队”,安全是长安价值观的本色,造车41年始终坚守“安全”是不可逾越的底线。长安汽车将安全理念从传统狭义的物理防护,逐步扩展为涵盖行车安全、健康安全、心理安全、隐私安全等的“泛安全”体系。
技术底座:眼明、脑灵、腿快的智能安全网
“天枢智能”品牌的核心是搭建了“眼明-脑灵-腿快”的关键核心技术平台。这一技术体系致力于让汽车具备超越人类的感知、决策与执行能力。
在“眼明”方面,长安广泛应用激光雷达精确识别,毫米波雷达穿透雨雾,摄像头多路同看,并全面融合自主开发的视觉语言行动模型(VLA),让车辆无盲区死角。明年将量产自研的卫星架构激光雷达,识别精度提升到200线以上,感知算力提升3倍,成本下降30%。
在“脑灵”方面,长安让车辆每天通过百万公里实驾数据自主学习,不仅能识别各种施工路牌,像老司机般理解并学习“高速洒落物”、“侧翻货车”、潮汐车道等长尾场景。
在“腿快”方面,长安基于分布式电驱四轮独立控制,使驱动、制动响应时间低至10ms,比人类眨眼快30倍,让湿滑路面失控风险降低76%
三大领域构建安全闭环
天枢智能围绕驾驶辅助、座舱、底盘三大领域,应用62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96个功能场景,其中8项为行业首发。
在驾驶辅助领域,长安自主研发了端到端交互式领航辅助,可对风险场景的实时识别,像老司机一样预判性驾驶。面对“黑夜+远光灯+行人横穿”的高危场景,“天枢智能”通过黑夜逆光AEB技术穿透眩光,比人眼早两秒刹停。
在天枢座舱领域,从交互、音响、显示、智联、健康多维度营造安全感。行业首创的App Agent功能实现了从语音识别到服务执行的全链路打通。
在天枢底盘领域,通过三向六域等技术,打造“识险,避险、脱险”三大能力。首搭分布式电驱,实现225km/h极速下爆胎不失控,避险车速指标行业第一。
从未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从来没有打过这么富裕的仗!”朱华荣在会上这句话道出了长安在智能化安全领域的底气与使命。
这份“富裕”来自于长安汽车作为“新央企”的雄厚家底:2.4万人的全球研发团队、过去数年超600亿元的智能化投入、累计申请的1.4万余件专利,以及行业唯一的“智能汽车安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长安汽车构建了“六国十地”全球研发布局,建成44个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中心,200余个实验室。投资超过30亿元的西部汽车试验场,总占地面积3500亩,试验道路全长超50公里,拥有14条不同的试验道路和70余种特殊路面,年测试里程超2000万公里。
未来布局:从智能汽车到出行生态
天枢智能的布局不仅限于汽车本身。长安计划到2028年量产下线人形汽车机器人,2030年后向家庭服务机器人拓展。
在低空交通领域,长安计划2026年实现首款载人飞行汽车产品发布,2028年实现量产交付,2035年构建低空产业生态体系,打造千亿产业集群。
长安也在坚持开放合作,已经形成强大的智能化“朋友圈”:与华为共建阿维塔Hi Plus模式,与腾讯共建智能驾驶的数据闭环,与海尔集团协同构建全场景数字化生态体系。
朱华荣在现场也谈及了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的产销目标,他表示2030年汽车产销必保400万辆,奋斗500万辆,其中,新能源占比超60%,海外占比超30%。
随着“天枢智能”品牌的发布,长安正在将 “安全回家”这四个字写进万家灯火。在行业竞相追逐算力竞赛和功能堆砌的当下,长安选择回归用户最本质的安全需求。
未来十年,智能汽车的竞争终将归于信任之争,而长安已率先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