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中国车市最魔幻的画面,莫过于:
一边是国产新能源车销量狂飙,技术上也不断突破,像比亚迪、问界、小米,动不动就能冲上热搜;
可另一边,却总有人在质疑、贬低,甚至拿一些根本不存在的问题来“泼冷水”。
更讽刺的是,当年我们买合资车,明明配置低、价格高,还得忍着“加价提车”,却很少有人挑毛病。
如今国产车站起来了,反倒有人比谁都看不顺眼….
这不是夸张,随便哪款新能源车热销的背后,评论区里总能刷到类似的声音:
“新能源车省油不省钱,就是智商税”;
“补贴一停,国产新能源就完蛋”;
“再怎么吹,也比不过日系、美系的成熟稳定。”
可现实呢?
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突破40%,意味着每卖两台新车,差不多就有一台是新能源;
比亚迪全年卖出超427万辆,差不多等同于大众和丰田在华的销量之和了。
甚至就连理想、问界这些品牌,都开始有和 bba 抗衡的趋势…
说白了,如果真靠补贴“硬撑”,这样的规模和势头根本无法解释。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曾经被追捧的“保值神话”合资车,如今在二手市场彻底崩盘。
2020年的思域还能保持三年六折的行情,而如今呢,新车疯狂降价,二手车早就不值钱了。
对比之下,很多新能源车——比如小米 su7、小鹏 mona 03 保值多了。
所以,当一些人还在拿着过时的逻辑唱衰国产车时,市场和数据早就给出了另一种答案:
国产车不是“被补贴捧起来的孩子”,而是真正靠实力抢下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至于说为什么这么多人,对市场上发生的这些情况视而不见。
在我看来,一方面是因为惯性思维太强了。
说白了,过去二三十年,中国车市几乎就是合资的天下。
大众、丰田、本田,哪一个不是“口碑神车”?
那时候想买一辆国产车,不少人心里第一个反应就是“不放心”。
这种观念在很多人心里根深蒂固,即便今天市场格局已经翻天覆地,他们依然习惯性地套用旧逻辑。
比如我身边有朋友买了小鹏G6,家里长辈第一句话不是问空间、配置;
而是质疑:“能开几年?电池会不会很快坏?”——这就是典型的“认知时差”。
拿保值率来说就很典型。
很多人现在还坚信“合资一定比国产保值”。
可事实上,以前合资车保值,是因为外资品牌靠着“技术垄断”和“专利溢价”,配置十年如一日——
价格死死撑着不降,二手市场自然稳定。
可现在呢?合资车自己先崩了。
为了抢市场,配置开始堆、价格开始卷,二手残值也被一并拖下水。
拿雷克萨斯ES来说,几年前普遍还要加价1-3万才能提车;
也就是说一辆指导价29.9万的车,落地轻松破30万。
可如今呢?不仅不加价,还普遍优惠7-8万。
你想想,二手车商能赔钱收你的旧车,再转手卖得比新车贵吗?这逻辑根本说不通。
这些种种情况直接说明了,其实根本不是油车多好,新能源车多差,而是“惯性思维”太强了。
另一方面,则是新能源车动了太多人的蛋糕,逼得他们只能上网疯狂抨击。
说白了就是:合资品牌几十年躺赚的模式,如今基本被颠覆了。
像过去,一台A级合资车,简配、减配、售价还敢标到15万以上;
可现在,同价位的比亚迪秦L、银河L6,不仅空间更大,配置、智驾、续航统统拉满。
合资车利润被压缩得所剩无几,很多4s店完全没利润了,甚至直接倒闭。
就这种情况,他们肯定不爽。
以二手车商为例:
以前雅阁、凯美瑞、思域这种车,二手行情稳得吓人,随便收一台都能赚钱。
可现在合资车新车价格一降,二手车商手里的库存瞬间贬值,亏得肉疼。
于是网上开始出现,各种“新能源车不保值”的言论。
但到底是新能源车不保值,还是“气愤电车的崛起”影响了他们的生意——
答案其实明显,不是吗?
说了这么多,总结下来就是:
合资车割了这么多年的韭菜,如今被国产车打的降价甩卖,本应是最该被质疑的一方;
可现实却反过来——国产车被无端诋毁,合资车却少有人追责。
这背后的荒谬和偏见,才是车市当下最大的悲哀。
你说,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