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科余 章琳楹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落实“双碳”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电力系统面临消纳难度不断上升、调节压力持续加大等新挑战。为此,各地积极探索零碳园区、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新型消纳模式,努力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水平,缓解电网安全运行风险。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完善价格机制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192号,以下简称《通知》),从项目边界界定、责任划分、电价形成和市场机制建设等多方面提出系统性要求,旨在通过完善价格机制进一步规范就近消纳发展模式,引导新能源科学布局、健康可持续发展。
该政策不仅是适应新能源规模化发展新阶段的重要制度创新,也有助于厘清项目与公共电网之间的物理和经济关系,推动新能源特别是分布式项目回归“自发自用、就近消纳”的初衷,在提升消纳利用效率的同时,确保系统运行责任有效落实、价格信号真实传导。
亮点一:明确就近消纳项目的界定条件与消纳要求
《通知》从物理界面、计量条件和消纳比例三方面明确就近消纳项目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一是要求电源、负荷、储能等作为整体与公共电网连接,形成清晰的物理界面与安全责任分界点,且电源应接入产权分界点的用户侧。二是必须具备分表计量能力,由电网企业在发电、用电、并网、储能等环节安装计量装置,实现电量精准计量。三是明确新能源自发自用电量比例要求,即年自发自用电量不低于总可用发电量的60%,不低于总用电量的30%,2030年起新增项目不低于35%。符合条件的项目,公共电网将按接网容量提供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保障其用电安全。
亮点二:完善公平合理的输配电费缴纳机制
就近消纳项目虽具备自发自用特性,但仍需依托公共电网提供备用和调节服务。电网投资是考虑网内所有接入用户的最大负荷加合理备用设计的,尽管项目可以实现至少30%电量的自足,但由于电网仍按照接网容量为其保留备用,输配电投资没有发生任何改变。《通知》明确其应按“谁受益、谁负担”原则公平承担相应费用。在输配电费方面,项目原则上实行按容量(需量)缴纳电费,下网电量不再缴纳系统备用费和电量电费。具体按月计收:容(需)量电费包括按现行政策缴纳部分,加上接入容量、平均负荷率及所在电压等级电量电价共同核算的费用。平均负荷率暂按省级110千伏及以上工商业用户平均水平执行。对可靠性要求高、需容量备份的项目,允许其选择继续按现行两部制电价缴纳输配电费,电量电费按含自发自用电量的实际用电量计收。这一机制既体现公平承担,也引导项目通过优化容量配置降低成本。
亮点三:规范系统运行费缴纳方式并设置过渡安排
系统运行费是用户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而分摊的成本,主要用于补偿发电机组提供的备用容量、调节能力等辅助服务。就近消纳项目的新能源发电存在波动性与不确定性特点,在实际运行中用户必须依赖大电网作为终极保障。为确保项目在无法自平衡时能即时获得电力电量的支撑与调节,除输配电网的备用外,系统还提供了长期可靠性需求的容量备用和平衡短期波动的实时调节资源。《通知》明确就近消纳项目在使用公共电网时视同工商业用户,现阶段暂按下网电量缴纳系统运行费,并明确未来将逐步向按占用容量等方式过渡,且暂免征收自发自用电量对应的政策性交叉补贴新增损益部分。考虑到现阶段各地系统运行费科目尚未完全规范统一,这样的机制设计,既兼顾实际操作可行性,也明确系统责任与费用挂钩的改革方向,体现“用多少责任、担多少成本”的公平原则,有助于激励项目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减少对公共电网的依赖。
亮点四:确立平等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
《通知》明确规定就近消纳项目与其他发电企业、电力用户具有平等市场地位,原则上作为统一整体参与电力市场。在赋予其自主参与市场交易的权利的同时也明确了其作为“发电+用电”一体化主体与其他经营主体承担相等的义务。在现货市场连续运行地区,项目上网电量按市场规则进行交易和结算,项目可通过“余量上网”获得市场收益;在现货市场未连续运行地区,则限制其向公共电网反送电,避免因缺乏实时价格信号对系统运行与市场稳定造成不必要风险。这一机制不仅保障了项目的公平待遇,更通过市场信号激励其优化自发自用行为、提升调节能力,逐步成为系统中具有正向调节功能的“细胞单元”,而非单纯的能源消费者或波动性电源,也丰富了分布式资源参与市场路径。
《通知》构建的价格体系为新能源就近消纳项目的规范化与规模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将有效减轻大电网调节压力,提升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水平,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深化能源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展望未来,这一机制将引导项目通过配置储能、智能控制等方式持续提升自我平衡能力,最大限度减少对公共电网的依赖与成本支出。同时,随着市场建设推进与技术的不断升级,就近消纳项目将更深入地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甚至能够依靠自身灵活的调节性能参与辅助服务,从“被动消纳”转向“主动互动”,最终成长为新型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分布式调节资源,全面助力能源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