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随着海尔集团旗下卡泰驰控股完成对汽车之家约43%股份的收购交割及董事会改组,这场耗资18亿美元的资本运作正式落槌。中国平安通过云辰资本保留4.98%股权,退出控股地位,而海尔凭借这一战略动作,不仅成为汽车之家新任控股股东,更在汽车产业生态重构中撕开一道关键裂缝。这场收购究竟是资本市场的财务博弈,还是产业协同的深度布局?答案藏在海尔的“车家生态”蓝图与汽车之家的转型阵痛中。
财务数据背后的增长焦虑:
汽车之家的“天花板”与海尔的“破局点”
汽车之家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净收入17.581亿元,同比下降6.14%;净利润4.157亿元,同比下滑20.79%。这已是其净利润连续第五个季度下滑。核心业务萎缩的背后,是汽车行业广告投放逻辑的剧变:内燃机汽车制造商削减预算,经销商集团因线索成本高企选择“用脚投票”——2024年华为暂停与汽车之家合作;2019年、2023年分别爆发中升集团、湖南省汽车商会等经销商抵制事件,均指向其传统“流量—线索—交易”模式的失效。
反观海尔,其2024年上半年营收1356.23亿元,净利润104.20亿元,同比增长16.25%,但家电主业已触及增长天花板。卡泰驰控股作为海尔汽车生态的核心载体,2025年二手车业务营收突破100亿元,线下加盟店扩张至500家,却仍需更庞大的流量入口与数据资产支撑其“内容+交易+服务”战略。此时,汽车之家20年积累的车型数据库、日均数千万级活跃用户,以及覆盖90%主流车型的消费趋势预测系统,成为海尔突破产业边界的关键拼图。
“这不是简单的财务投资,而是海尔构建‘车家生态’的战略支点。”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指出,海尔通过收购获取的不仅是用户流量,更是汽车产业的数据入口与服务场景,这与平安2016年以16亿美元收购汽车之家时的金融导流逻辑截然不同。
董事会改组与治理创新:
“柔性整合”下的生态协同
交易完成后,海尔对汽车之家的治理结构进行精准改造:原管理层保留,增补3名董事(其中2名具有海尔生态链整合经验),并设立“生态协同委员会”。这种“资本控股+柔性治理”模式,既避免平安2016年强势介入导致的管理层动荡,又确保海尔在战略落地层面的话语权。
新董事会中,海尔集团董事局董事、卡泰驰负责人刘斥出任董事会主席兼CEO,王秋凤任总裁,周生磊任执行总裁,形成“海尔系+职业经理人”的混合团队。刘斥在内部信中明确:“汽车之家将坚守‘汽车第一社区’定位,同时聚焦四大方向:内容深化与泛化、AI驱动转型、用户体验优化、O2O线上线下融合。”
具体而言,海尔的线下服务网络与卡泰驰的数智化能力正与汽车之家的线上流量形成互补。例如,汽车之家通过CarPlan大模型实现智能线索管理,精准筛选高意向客户;海尔则依托全国超500家卡泰驰门店,提供线下试驾、交付及售后服务,形成“线上决策—线下体验”的闭环。据海尔内部测算,双方协同可使汽车交易转化率提升15%—20%,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LTV)增加30%以上。
金融生态与出海战略:
数据资产的“二次变现”
海尔的野心不止于国内市场。在金融领域,其旗下金融牌照持有主体正与汽车之家、平安形成三方协同:参考平安车险业务模式,海尔可向用户推出定制化车险、分期购车产品,而平安的车险大数据则能与海尔线下服务网络结合,在车后市场、精准营销等领域拓展价值。据卡泰驰内部文件,2025年其金融业务收入占比预计从目前的5%提升至15%,其中汽车之家贡献超40%。
出海战略则是另一重增长极。汽车之家海外版已于6月30日上线,覆盖多家中国品牌车型,未来计划搭建全球化营销矩阵,向海外用户展示中国汽车的科技实力。海尔凭借40余年国际化经验,可在海外仓建设、本地化服务、合规运营等方面提供支持。“中国车企出海需求增长,海尔的全球网络与汽车之家的平台优势结合,可提供从品牌推广到售后的一站式服务。”江瀚分析称,这一模式若成功,将使中国车企海外市场份额提升5—8个百分点。
产业协同的终极目标:
重构“人—车—家”生态
海尔的布局暗合汽车产业变革趋势。新能源汽车与智能出行的崛起,使“家车互联”成为新战场:用户希望在家中控制车辆充电、预约保养,在车内调节家电温度、查看家庭安防。海尔通过收购汽车之家,不仅掌握汽车服务入口,更获得连接家庭与车辆的“数字桥梁”。
据卡泰驰技术白皮书,其正与汽车之家联合开发“车家智能互联系统”,未来用户可通过汽车之家APP远程控制海尔智能家电,或在车内语音唤醒海尔服务机器人。这种场景延伸,使海尔从家电制造商升级为“生活场景服务商”,而汽车之家则从流量平台转型为“智能汽车生态枢纽”。
“海尔不造整车,却掌握了通向汽车后市场和智慧出行的入口。”搜狐财经评论指出,这场收购的本质,是海尔用18亿美元购买了一张“产业生态船票”,其价值将随家车互联场景的普及而指数级增长。
生态协同的长期主义考验
从财务数据看,海尔收购汽车之家的市盈率约8倍,远低于家电行业平均15倍水平,看似是一笔划算的交易,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资本优势转化为生态优势:如何平衡汽车之家的媒体独立性与海尔的战略需求?如何避免线下服务网络的重资产投入拖累盈利能力?如何应对华为、字节跳动等科技巨头在汽车领域的竞争?
刘斥在内部会议上坦言:“这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海尔的答案,或许藏在其“人单合一”模式中——通过将用户需求与生态方利益深度绑定,让汽车之家成为“车家生态”中自我进化、持续创造价值的节点。当行业还在争论“财务投资还是产业协同”时,海尔已用18亿美元买下了一张通往未来的入场券。
文|李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