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教师节来临之际,南京市教育局联合南京晨报自推出“2025年‘宁’的样子•AI上校园”优秀教师征集活动以来,老师们、家长们、学生们、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纷纷推荐身边的“AI+教育”好老师。
即日起,南京晨报推出系列报道,一起来认识这些“超能教师”中的代表。在AI成为教育改革必然选择的当下,他们拥抱时代、主动学习、积极转型,重塑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为培养适应数智时代的“新质人才”贡献力量。
一所全区域实现智能化变革的学校什么样?沈保兵老师有发言权。从2012年起,南京东南实验学校在党委书记张士民老师的带领下,率先开启智慧校园的建设和智慧教育的探索,至今年,人工智能全过程、全要素赋能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已呈现丰富样态。身兼一线教师与教学服务中心主任的沈保兵老师,既是应用者,又是管理者,对此深有感触。
勇于探索创新,重塑“教、学、评”环节
“教学服务中心承担了学校智慧教育建设的主要工作。”沈老师和同事们不断探索,逐步实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重塑“教、学、评”环节,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助力教师因材施教、精准施教,提供学生丰富的学习路径,实现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
沈老师对学校“一个中心,双轮驱动,三位一体”的顶层设计了然于胸,并积极推动实施。“一个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技术实现“成就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赋能家长”的办学追求。
“双轮驱动”是指“平台驱动”和“数据驱动”。沈老师介绍,近几年,学校围绕“教、学、评”环节研发建设了系列数字化基础平台,如教师校本教学资源库、学生自适应学习系统、学生五育综评系统、大数据教学服务系统,AI课堂分析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平台;在学校管理方面,学校自主搭建了智能门禁、会议预约、考勤请假、加班管理、工作用车预约登记管理、交费报销、财务结算等平台。学校还同步开展了数据清洗治理工作,实现数据联通共享、存储安全,成为教育教学及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赋能。
“三位一体”是指“空间、资源、评价”的融合创新。学校构建了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空间,建设了校本资源库,形成了对师生多维度、过程化、可视化的评价体系。这三者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智慧教育的生态基座。
新技术怎么用?为全校教师“铺路搭桥”
新技术和新设备,老师们会用吗?沈老师和同事为大家“铺路搭桥”。
首先,将各种设备和系统的操作流程制作成“微视频”和“南京东南实验学校AI教与学使用手册”,建立“技术支持响应群”,老师遇到任何问题,群内必有技术人员响应。让老师用得好、愿意用,是第一步。
其次,在教师中培养“种子教师”,让他们给大家分享自己在使用人工智能实践探索中的成功案例,进行示范引领,调动全体教师使用人工智能的积极性。
最后,用AI课堂分析系统生成每位教师的课堂分析报告,引导教师反思打磨自己的课堂,并基于大数据生成各年级、各学科的学情数据报告,精准定位问题,助力集体教研和备课,极大地提升了教研与教学的质量。
沈老师说,家长们通过学校的大数据平台和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可以更有效更及时地指导孩子成长,AI让家长和学校产生了同频共振。
协同人工智能,助力学生深度学习
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沈老师在教学中也玩转AI。沈老师会把学生的每次限时练习扫描进大数据平台,做好全方位的统计;平台根据统计情况智能推送相同知识点、相似思想方法的题目;沈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备课,并组织学生讲解、讨论、总结。对于一些特别抽象的知识点,借助DeepSeek生成实例强化理解;对于不便学生自主作图的问题,如复杂函数图像,借助数学工具软件绘制示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证明效果显著,经过高三一年多的努力,学生全面扫除了知识盲区,沈老师接手的班级均分显著提升。
本学期,沈老师接手高二班级。怎样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呢?沈老师运用“豆包”“即梦”等人工智能技术,制作数字人,让数字人介绍数学发展史,激发了学生兴趣。沈老师正带领高中数学组竞赛教练和学生探索使用自适应学习平台,同时试用作业分层次智能推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精准施教,助力学生深度学习。
沈老师说,让AI担任“教学助手”,可以帮助老师和学生摆脱烦琐的事务,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的本质中,让教师真正转变为“导师”,将重点放在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价值观的塑造,以及思维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上,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深入、更主动地参与——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堂。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周卉卉
编辑 刘玫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