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是2025泰达汽车论坛第4天。当天上午召开的“绿色化新方案专题论坛一”,聚焦“‘油电’新格局下的产业趋势与战略、技术再选择”, 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徐海军,深蓝汽车软件开发总经理苏琳珂,玉柴芯蓝新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动力研究院副院长、混动系统开发首席总师张松,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汽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显君等嘉宾,围绕主题展开深度研讨。研讨会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杨中平主持。
首先是“油电”新格局的形成与认知。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攀升,2021-2024年依次为13.4%、25.6%、31.6%、40.9%,2025年1-8月达45.5%,行业“油电”格局重塑。
徐海军指出,企业选择技术路线需考量成本,广西汽车此前因电池成本高,选增程,2025年转向纯电,未来固态电池普及后将更侧重纯电,同时保留多路线平台化发展。
苏琳珂认为,市场呈“百花齐放”,用户依充电条件、地域气候选车,供给侧需贴合国内外需求,如海外长距离高速场景需强化动力性能。
张松从商用车视角强调,新能源化不可逆,核心驱动力是使用成本仅为传统动力的1/5-1/10、年轻用户对新技术的需求,以及电池成本降至300元以内。
李显君提出,“50%渗透率阈值论”,参考1900年美国汽车市场技术迭代规律,认为2025年乘用车已达阈值,预计2035年智能电动车替代格局成形,2040年完成颠覆。
其次是未来5-10年技术路线与企业布局。
徐海军明确,纯电是长期方向,但因技术滞后性与能源安全,坚持纯电与混动并举,商用车按场景细分,市内短途用纯电、城际小卡用混动,2023年已推出增程混动小卡。
苏琳珂表示,需结合全球市场布局,中国充电完善地区推纯电,海外沙特等高速场景选插混,欧洲兼顾纯电与PHEV,充电欠缺地区用小型电池PHEV,当前是中国汽车全球化最佳时机。
张松称,商用车技术路线依续航划分,300公里内用纯电,500公里以上用混动/传统动力,核心逻辑是满足用户盈利需求,遵循“能电则电”原则。
李显君强调,纯电是主流,插混、增程为过渡,全固态电池与AI结合将淘汰过渡技术,“至少在乘用车上最终纯电技术会成为主导设计”。
2025年1-8月,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49.4%,商用车19.7%,二者差异显著。
乘用车市场竞争细分,用户关注整车产品力,包括造型、智能化、芯片等,OTA迭代快,进入“深度体验+用户共创”阶段,技术重点是“车+人”协同的智能化与生态建设。
商用车用户核心诉求是盈利,对购车和使用成本敏感,依物流、长途运输等场景选车,技术重点是智能化与以TCO为核心的运营生态,如带货入仓、物流路线规划。张松介绍,玉柴转型路径,采取“三条路线并行”:一是深化传统动力,开发国七技术,发动机热效率突破50%;二是布局氢、氨、甲醇等替代燃料发动机;三是推进新能源动力系统,覆盖混动、纯电、氢燃料电池,已实现混动产品大规模应用,纯电覆盖全商用车领域,氢燃料电池产品在北京示范运行。
专家们认为,绿色化核心是全生命周期管理,涵盖研发提效、设计轻量化、制造自动化、使用能耗控制及回收管理,需实现全链条智能化、无人化。
机遇方面,有国家“双碳”政策支持、技术突破、国内大市场基础,以及东南亚等海外地区对混动车型的需求。
挑战包括补能网络建设滞后、固态电池等关键技术待突破、行业战略方向抉择风险、全球市场份额不足、政府治理难题(无底线营销、恶性竞争),以及企业核心技术选择与动态适应能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