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赛马和育种场,尽早、可靠地确认妊娠并评估胚胎发育,对繁殖管理至关重要。下面的实务要点严格基于早孕期影像学规律,适合用于临床教学和现场判读。
B超机测马妊娠
1. 生理与时间线——胚胎什么时候进入子宫、何时可见
胚胎在排卵后第5–6天进入子宫(即胚胎已穿过输卵管进入宫腔),但在超声上可视化需要有足够的卵黄囊液体。因此通常在第9–10天才有可能通过超声看到胚囊。检测能否成功,取决于操作者经验、探头频率与机型分辨率。
博祥来B超测马早期妊娠和子宫囊肿对比
总结关键数值(用于判读与记录):
- 第9–10天:开始可能看到胚囊(需良好图像质量)。
- 第12天:胚囊直径约 8 mm,此阶段增长速率约 1.5 mm/天。
- 第14天:胚胎直径通常 14–18 mm,此后增长速率可增至约 3.5 mm/天。
这些具体尺寸有助于对早期测量值判定是否符合正常发育曲线。
2. 影像学征象:如何识别胚囊与避免混淆
在早期超声影像中,正常胚囊常有一个很典型的镜面反射:在囊胚的背侧和腹侧可能出现两道明亮的回声线。这是因为球形界面产生的回声增强,反而是识别怀孕与区别不规则子宫囊肿的有用线索。
实用判读要点:
- 胚囊呈圆形/近球形、无回声或低回声暗区,边界相对规则;
- 若见到镜面反射(双侧明亮回声线),优先考虑胚囊,而非不规则的子宫囊肿;
- 同时检查子宫其他征象:在这一阶段孕马的子宫影像往往与非孕黄体期相似,但子宫与颈管张力(tone)应可触及增加,且无明显子宫水肿或自由液体;
- 查找并记录一侧或双侧的排卵黄体(CL),其存在性支持妊娠生理背景。
3. 操作建议:什么时候扫描、如何扫描、更易识别的技巧
- 首轮扫描时间:有经验的操作者可以在第9–10天做首次早筛,但若设备或操作者经验一般,建议将首次常规早检时间定在第14天左右以提高敏感度与判读稳定性。
- 复查时机:无论第9–12天早筛结果如何,建议在第16–20天复查确认——通常在第16–17天胚胎已固定于子宫角基部,这时可明确位置并更可靠判定。
- 探查策略:全方位扫描两侧输卵管–子宫角,不要只看一侧;移动探头多角度观察以避免因胚胎移动造成假阴性。
- 设备与探头:尽量使用高分辨率经直肠探头(高频线阵/扇形,选择适合的频段提高浅表分辨率),并优化增益与聚焦以显示小囊腔细节。
- 测量规范:记录囊腔最大直径(mm)、卵黄囊直径(若可见)、CL位置/数目、是否出现镜面反射、子宫及颈管张力、是否见随时间的胚胎心跳(若已出现)。
4. 临床判读要点与陷阱(常见误区)
- 不要仅凭一次浅表暗区判怀孕:9–10天的早筛易受胚胎位置与图像质量影响,遇可疑暗区应预约复查或在第14天复测以确认。
- 与子宫囊肿鉴别:囊肿通常边缘不规则、形态多样;球形胚囊伴镜面反射更支持妊娠诊断。
- 胚胎迁移与固定:在第10–15天期间胚胎仍可迁移,直到第16–17天左右固定;若早检显示疑似囊腔但复查位置/大小变化明显,应考虑胚胎迁移,而非立即判为异常。
- 联合体征判定:结合黄体存在与良好子宫张力等体征,比单凭囊腔更可靠。
5. 报告范例(便于临床记录)
检查日:配种后第14天(例)
影像所见:宫内见规则球形无回声囊腔,最大直径约15 mm,囊壁两侧见镜面回声;双侧卵巢可见1个黄体(右),子宫张力良好,无自由液体或子宫水肿。结论:影像学提示早期妊娠,建议第17天复查以确认胚胎固定与胚胎发育。
6. 小结与实务建议
- 早期超声可以在第9–10天开始尝试识别胚囊,但第12天(≈8 mm)至第14天(14–18 mm)是常规早检时间窗;多数临床团队选择在第14天开始常规早检以兼顾敏感度与操作稳定性;
- 镜面反射是识别胚囊的有力影像征象,有助于与不规则囊肿区分;
- 在第16–20天复查确认胚胎已固定是临床最佳实践;同时记录CL状态和子宫张力以支持诊断;
- 设备分辨率和操作者经验对早期检测的成功率影响极大,训练与设备优化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