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月以后,当埋头苦肝游戏的某大学教授终于开始更新公众号的时候,他在评论区发现了一件惊人的事。
那就是,当有人在评论区@元宝时,元宝真的出来回复了。
这事儿要说的话,只能怪游戏太吸引人,让该老师无暇他顾,因为元宝在公众号评论区溜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包括视频号,也时常能看到评论区元宝忙碌的身影。
按照腾讯汤道生的说法,现在用户每天向元宝提问的数量,已经赶上年初一个月的数量了,我想,这里面用户在评论区的调戏功不可没。
其实,AI 出现在评论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比如在抖音评论里就可以@豆包,再早一点的话,X的评论里也可以召唤Grok。
目前来看,这些AI 出现在评论区还只是一个彩蛋,除了“调戏”之外,我能想到的元宝比较有用的地方大概有四:
1.梳理长文长视频形成摘要
2.对争议内容进行答疑或辟谣
3.帮助查找拓展相关的内容素材
4.帮助翻译外语内容
再拓展一些的话,那就是元宝在腾讯旗下应用中无处不在,比如在微信读书中对划线内容来个解释或总结,在腾讯文档中帮助查找素材或整理思路等等,对比日新月异的AI创新迭代,这些功能似乎并没有多牛X。
但是,这里面还是有两个点值得关注。
一个是,
腾讯元宝似乎并不打算成为ChatGPT或者
Gemini 那样的全能模型,而是尽可能的融入产品之中,走的是社交关系+场景应用的路子
。
当然,不止是腾讯这么做,国内大多数厂家都在琢磨怎么将AI能力应用于强化自身产品。
比如,小红书在探索AI生成搜索结果的总结,Keep 凭借AI教练实现净利率的突破,淘宝京东等会在评论区加入AI总结,就连选择困难症不知道吃啥时,也可以让美团的AI帮你推荐几家。
只不过,微信作为国民应用,有广泛的使用场景,也就有更多可以适配的AI应用空间。
另一个是,AI在评论区或者其他不太显眼的地方出现,预示着
AI的应用正在从显性的工具转变为隐性的环境能力
,也就是说,AI不再是一个需要下载安装APP或者打开对话窗口的应用,而是一种需要时就可以随时召唤的功能。
作为工具的AI,需要用户去学习提示词,就好比要使用Photoshop得学习图层等诸多概念,无论如何,都是需要一定的成本和负担的;而隐性功能作为一种工具,就在我们熟悉的场景里,需要的时候召唤出来就行,至于这个工具是否聪明、是否强大,那就是设计者的事了。
别小看这个变化,这背后
其实是一种交互方式的改变,从人去学习使用工具变成了工具适应人的需求。
这让我想起环境智能这个被提出来二十多年的老概念,在评论区AI身上,算是看到了一丝环境智能的影子,尽管这个环境,还局限于互联网。
计算机科学家马克·韦瑟曾说:“最深刻的技术是哪些消失于无形的技术,它们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直到无法分辨。”
而今天,我们在评论区每一次“调戏”AI,或许就是在为那个最终“
无法分辨’”的未来,投下自己的一票。
下一篇:厅长陈军,任上被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