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造车梦”在北京鸟巢的发布会上被点燃。不少人觉得,一个新品牌要让更多人开上超跑,是行业下一步的大事。但一年后,花光了五十多亿元,老板带着一堆麻烦去了国外,剩下的只有被法院处理的工厂和烂尾生产线。
这场闹剧一结束,大家才真正看到了汽车市场的难题。如今,整个行业还在脱胎换骨,老牌车企想尽办法活下去,新的品牌和跨界玩家也持续涌现,大家的故事各有不同,但归根结底,都碰到了钱的问题。
今年各路企业纷纷造车,动静一个接一个。做飞机的公司,小家电企业,做电池的头部企业,大家都盯着电动汽车。有的品牌说要做纯电轿车,有的直接跨界拼超豪华车,还有的企业边全球选址边发新品。每个新玩家都想找出一条不同的路,但背后是决战资金和成本拉锯战。
很多人都在追问:做车到底门槛有多高?真正的门槛不是哪家企业想象的那么低。那些刚进场的新品牌,如果没有高达300亿元左右的资金,根本很难把第一款车推向市场,更不可能扛过磨难,等到结果出炉。
这里的钱不是亏掉的,是一步步铺路: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门店扩张和宣传,每一个环节都在烧钱。而这些阶段,只有一环不慎,资金断裂,那就只能铩羽而归。
车企想活得长远,烧钱远不止最初的几轮。拿理想、小鹏、零跑这样的新势力来看,他们在实现首次真正盈利之前,账面上的亏损都已刷新行业认知。理想上市前亏了60多亿,小鹏和零跑更甚,有的亏到四五百亿甚至上千亿,但没有谁在途中停下来。
他们不断扩充店铺和产线,员工队伍一扩再扩,光员工工资一年就能涨几倍。与此同时,研发投入也滚雪球,有的三年投入从十几亿涨到几十亿,就是为了赶上市场和技术。
再往后,产能扩建和销售网络变成大头。门店数量不是一百家能解决,售后服务中心更是要配套。这些钱砸下去,销量才能一步步拉起来。可惜不少企业以为融资就是说上市稳了,但行业里不乏有了经销和产品,还没实现量产或者上市就倒下的例子。哪吒汽车就是这样,做便宜车没把控住成本,做高端车拉不上技术和形象,最后两头落空,公司运营陷入困境。
很多企业开始聪明起来,不再和大厂正面硬碰硬,选择做超跑、MPV、专用车等细分赛道。小众市场风险小,入场门槛低些,但机会也有限。毕竟赛道窄,稍有失误还是会被洗出去。赛麟的故事就是现实写照,刚开始热闹,结果烧钱速度赶不上赚钱速度,一路亏到只剩下资产变卖。
如果仔细算,造车的钱远没想象得那么简单。研发动辄几亿十几亿,建工厂和买生产线要更多,销售渠道一家店成本就能达到百万级别,宣传和公关不是随口一说几千万元一个发布会,扩店还有几十亿。
理想和零跑一类新势力,终于把事业做起来,背后是数百亿的现金流和融资。这笔钱,不仅是企业的活路,也是从大量玩家中筛选赢家的门槛。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管理,造车就是一句空话。
现在看下来,汽车行业的核心是:谁能撑到最后,谁才是真正的赢家。行业还在快速变化,老牌企业苦苦支撑,新面孔一波接一波地进进出出。不是每个入场者都能走到最后,能留下的,除了要有过硬的钱包,还需要有清醒的战略规划和高效的管理。
市场不相信梦想,只相信能扛住亏损、能在风雨里活下来的公司。造车不只是烧钱竞赛,更是耐力、智慧和运气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