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提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企业,不少人都会觉得这是踩在风口上的香饽饽。
尤其是能冲刺创业板公开募股的公司,更是自带“潜力股”光环。
但深圳艾为电气这家公司,最近却把公开募股变成了一场让人看不懂的“迷局”。
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高压控制器领域的头部第三方供应商,它一边拿着亮眼的业绩数据冲击上市,一边却被财政部揪出22年财务数据大面积造假。
更麻烦的是,公司还陷在股权代持的官司里没脱身。
这家看似风光的企业,背后到底藏着多少待解的疑问?
财务数据“掺水”+分红募资矛盾
要说艾为电气最让人可气的,首先是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2025年1月财政部曝光的一份处罚书,把这家公司2022年的财务问题扒得明明白白!
当时给它做审计的巨源立德会计师事务所,因为没按规矩审计、编理由出假报告被处罚。
而艾为电气2022年的财务数据,几乎是“全面失真”,货币资金虚减了1375万多,虚减比例快到90%!
虽说处罚是针对会计师事务所,但作为被审计的公司,艾为电气很难说清自己的责任。
要知道,财务数据是投资者看企业的“眼睛”,现在这双“眼睛”出了问题,谁还敢轻易相信它后续披露的业绩?
更让人费解的是,艾为电气一边在招股书里说要募资7000万补流动资金,强调为了增强抗风险能力,一边又在分红上毫不手软。
2022年分了3800万,2023年分了990万,就连募股受理前2天,还计划再分1098万,三年下来合计要分5888万。
这就好比一家公司一边跟别人说“我手头紧,得借点钱周转”,一边又把家里的钱拿出来分给家人,换谁都会觉得奇怪。
到底是真缺钱,还是只是想通过募资圈钱?
这种矛盾的操作,无疑让投资者对公司的资金规划和诚信度打了大大的问号。
业绩增长“喜忧参半”
再看艾为电气的业绩,表面上确实亮眼,2022年到2024年,营收从2.15亿涨到4.42亿,净利润从5737万涨到1.06亿,每年都在涨。
面对交易所“业绩能不能持续”的问询,公司也很有信心,说新客户多、新车型适配多,行业往头部集中,订单充足。
但拨开增长的表象,隐忧也很明显。
产品单价一直在跌。2022年一套卖255.48元,2023年降到246.33元,2024年直接跌到208.74元,2024年一年就跌了15.26%。
公司解释说汽车行业惯例如此,下游降价压力传到上游了,这话听起来有理,但细想一下,单价跌得这么快,靠销量堆起来的增长能撑多久?
现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整车厂商压价的力度只会更大,如果未来销量增长跟不上单价下跌的速度,业绩很可能会掉头向下。
而且艾为电气几乎只靠这一款产品吃饭,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旦这款产品的市场需求有波动,或者出现更有竞争力的替代品,公司的业绩立马会受影响。
这种“单产品依赖+单价下滑”的组合,让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打了个大大的折扣。
历史问题拖后腿
除了财务和业绩,艾为电气的股权问题也没让人省心。
公司实控人梁向辉是华为前高管,2017年创业时找了韩光一起设公司,因为想专注研发,就让韩光代持95%的股权,关键是俩人没签书面协议,全靠“信任”。
后来要引入外部投资者,要求股权清晰,才开始还原代持,韩光最后也把股份转给了梁向辉。
可没想到,因为当初没签协议,现在中介机构要核实代持情况,韩光不愿意配合,梁向辉没办法,只能去法院起诉。
更早年的时候,梁向辉还和李某等人签过代持协议,后来李某等人没出资也不创业了,给了梁向辉97.5万借款作为补偿,梁向辉后来还了钱。
虽说公司解释称这些插曲不影响现在股权清晰,不算上市障碍,但在资本市场里,股权稳定是底线。
对于冲刺募股的企业来说,历史上的股权问题就像“定时炸弹”,一旦处理不好,很可能会成为上市路上的“绊脚石”。
结语
艾为电气的公开募股之路,就像走在布满“问号”的路上。
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待解,分红与募资的矛盾待释,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存疑,股权代持的官司还没了结。
对于想要上市的企业来说,诚信和规范是根本,一旦这些基础出了问题,再亮眼的业绩也难以赢得市场的信任。
接下来,希望艾为电气能针对这些问题给出让人信服的解释。
毕竟,资本市场欢迎真正有潜力、守规矩的企业,但绝不会容忍“带病闯关”。
上一篇:“阳泉味道”香飘专业镇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