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到一条日本汽车专家的采访,人家语气平淡得像在聊今天吃什么,“中国技术进步确实很快,但工匠文化这块...还差得远。”
这话听着扎心,但也不完全是装逼。
最近看了一圈国产发动机的数据,奇瑞ACTECO 1.5T热效率45%,比亚迪DM-i系统综合油耗3升以内,长城蜂巢的4N20发动机缸内直喷都玩得挺溜。参数上确实追上来了,甚至部分指标超越了丰田本田的主流产品。
但日本人说的“工匠文化”到底是什么鬼?
我去过几次日本工厂参观,那场面确实震撼。一个拧螺丝的师傅,干了二十年就拧这一种螺丝,角度误差控制在0.1度以内,力矩精确到牛米。如果出了质量问题,这哥们真的会羞愧到想切腹,不是开玩笑。
反观咱们这边,别说切腹了,质量出问题第一反应是“这锅不是我的”。工人流动性大,今天在比亚迪拧螺丝,明天可能就跳槽去了蔚来装电池。缺乏那种“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专注度。
说到底还是文化差异。日本那套终身雇佣制,让工人有安全感,愿意在一个岗位上深耕。咱们这边大学生宁可送外卖也不进工厂,技术工人社会地位确实不高。
这也不能全怪咱们。日本发动机技术积累了一百多年,人家明治维新就开始琢磨这玩意了。
咱们从1953年解放卡车开始算,满打满算也就70年。这个差距不是一朝一夕能追上的。
现在国内车企都在拼命挖日本的技术专家,吉利收购沃尔沃,长城挖日产的工程师,比亚迪直接在日本开研发中心。
技术可以买,人才可以挖,但那种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确实不好复制。
不过话说回来,咱们也不必太妄自菲薄。
新能源这条赛道上,中国已经实现了换道超车。特斯拉都得来中国建厂学习咱们的制造效率,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日本人也得服气。
传统燃油发动机可能确实还有差距,但新能源时代,游戏规则变了。日本那套精雕细琢的工匠文化在电动车时代还能不能吃得开,真不好说。
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拼的是迭代速度,不是百年匠心。中国互联网那套“快速试错、快速迭代”的打法,可能更适合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节奏。
所以日本专家说的对,咱们技术追得确实快,但工匠文化这块还没学会。问题是...在新时代,这个传统工匠文化到底还重要吗?
下一篇:于某某酒后坠亡事件,警方最新通报